第83章 李白五嶽尋仙記(3)(1 / 2)

中國的封建統治者,一直玩弄著“三教”既鬥爭又平衡的遊戲。史上皇帝,就有四次滅佛記載:第一次滅佛是公元430年間,北魏太武帝大開殺戒,拆寺廟逐和尚,首開滅佛先河;第二次滅佛是公元570年間,北周武帝步其北魏太武帝後塵,對佛教徒又開殺戒;第三次滅佛是公元845年間,唐玄宗之後的唐武宗下令,“拆毀寺廟,僧尼還俗,寺產沒收。”有《唐會要》統計,拆毀佛建築共4萬餘所,有26萬多僧尼被迫還俗。史稱“會昌法難”;第四次滅佛是公元1110年間,宋朝徽宗帝‘亦好神仙不好佛’,下了一道聖旨:將天下廟宇一律改為道觀,佛教徒又有了一場滅門之災。不久道教猖獗,就演繹成了北宋滅亡的“靖康之變”——金兵南下,兵臨汴京。道人郭京說他能做法請“天兵天將”退敵,宋徽宗、欽宗這對昏庸無能的父子皇帝竟然信以為真,忙按郭京要求,下令撤去城上守軍,大開城門,請“天兵天將”速降、退敵。結果,金兵乘虛而入,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汴京——開封這座大宋都城。可憐宋徽宗、欽宗成了“階下囚”,客死他鄉。

有點扯遠了,還是回到懸空寺始建上來。李白對宗氏說:北魏太武帝滅佛,到了他的兒孫那裏,物極必反,不到50年,就開始大力弘揚佛教,雲岡石窟,應運而生;北魏第六代皇帝,南遷洛陽,龍門石窟,又垂青於史;眼下看到的懸空寺,就是北魏獻文帝、孝文帝、文明皇後執政年間的產物。

……

從北嶽到南嶽,有3000多裏地的路程。一個多月後,李白與宗氏,才到達南嶽衡山。

在衡山,他寫了《遊方廣寺》詩:“聖寺閑棲睡眼醒,此時何處最幽清。滿窗明月天風靜,玉馨時聞一兩聲。”時值深秋,南嶽衡山還是一片青翠景色,其幽深之狀,在李白的詩中,躍然而出。還有:“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回飆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這是他寫衡山的高聳秀美,宗氏讀了,又交口稱讚,發出“氣清嶽秀有如此”的讚歎。數年後,李白又把“衡山蒼蒼入紫冥”幾句用到了《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一詩裏。

丹丘子飄忽不定,來無影,去無蹤。李白與宗氏,在南嶽還是沒有見到丹丘子,這讓夫妻二人很失望。但李白還想去東嶽泰山碰碰運氣,宗氏卻說啥也不跟李白走了,她要回家。

“一朝去京闕,十載客梁園”。李白隻好陪著宗氏,風餐露宿的又走了將近2000裏地的路程,在一個大雪滿弓刀的夜晚,回到了梁園。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已經忙著過臘月小年了。小年過完過大年,過完大年是新春。冰消雪融時,桃花盛開柳色新。李白的心又野了,他總是口是心非。李白第一次到湖北安陸娶許氏時說:“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實際上,他在安陸的時間,連3整年都沒呆上。可憐許氏,為他生育了一兒一女,含恨死去。許氏死後,他就帶著這一兒一女又來到齊魯之地遊蕩,先後娶了兩個女人,一個罵他“朱買臣之弟”棄他而去,一個想他相思成疾遺恨九泉之下。如今,“十載客梁園”,又成空話。更何況?齊魯有他的二兒一女,還有東嶽的仙人和道家真篆在召喚著他呢!他不顧宗氏的苦苦挽留,毅然決然的離開梁園,踏上了去齊魯的征途,開始了東嶽泰山的尋覓之旅,時值公元745年。

齊魯之地,對李白並不陌生。可以說,是李白的又一個故鄉。李白作詩980餘首,其中有100多首,都是寫給齊魯的。

“四月上泰山,石屏禦道開。六龍過萬壑,澗穀隨縈回。”李白從岱廟出來,過岱宗坊,經王母池、紅門宮、萬仙樓、羅漢崖、鬥母宮、經石峪、歇馬崖、柏洞、壺天閣,渡步天橋,來到中天門,小憩休息一會兒,就寫下了這幾句詩。

過了中天門,就能遙望南天門了。它像一顆朱紅色的寶石,鑲嵌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素有天門雲梯之稱的十八盤,7000多級石階從南天門一直倒垂下來,直至對鬆山的穀底。這十八盤——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像從天上下來的一條銀色軟梯,又像是從銀河傾瀉下來的一條無聲的瀑布,誘人攀登、誘人玩味。

“天門一長嘯,萬裏清風來。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上了南天門,李白又接著寫下了:“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

在泰山,李白一共寫了《遊泰山·六首》,又名《天寶元年四月從故禦道上泰》。我們不難看出,天寶元年既公元742年。三年前,李白在天街酒館裏飲酒作詩一共六首;三年後,李白仍在天街酒館裏飲酒,故地重遊,卻一首詩作也沒有。但如煙往事,白雲悠悠,卻讓他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