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給張俊寫信說:
自去年在深圳學習雷鋒好榜樣圖片展覽活動分別以後,轉眼間幾個月了。雷鋒同誌逝世那年,我在香港工作,對雷鋒生活、工作情況不清楚。後來聽一些前輩老人的介紹,看報紙、雜誌等介紹,才有了一點認識。雷鋒同誌那種忠於黨的事業,不為名、不為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祖國開放改革20年,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國力不斷增強,在國際事物中,中國的作用舉足輕重。但是,在另一方麵,今天的社會上,出現一些問題,有些人過去在戰場上飛機大炮都不能把他們打倒,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卻頂不住物質和金錢的誘惑,倒下去了。一些老百姓幹些破壞社會治安的事情,喪失了道德水準,這些人如果學習雷鋒精神該多好!
深圳沙頭角中英街上有一個陳觀玉,她在那樣一條熙攘來往皆為利的商品街上,竟然三十年如一日,以雷鋒精神作為自己思想的盾牌,保持著人生的操守。她曾用股票掙來的45萬元,拿出40萬元分別捐給殘疾人和希望工程。她的母親住在香港,生活也並不富裕。她有兩個女兒,還有老伴,家中並無積蓄。但陳觀玉卻不想自己,總想著集體和國家。她說,如果想想雷鋒,你就會看到哪些人更需要關心和愛護。
陳觀玉所關注的那些人就是一些殘疾人和弱勢人群。
2002年6月7日晚,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報道了珠海市警備區戰士陸軍入伍幾年來,拿出1.7萬元資助貧困學生幾十名的感人故事,在他的帶動下,陸軍所在部隊的戰士們自發組織起來專門建立了扶困助學基金。幾年前,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就開辦了宏誌班,專門救助市內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新疆烏魯木齊中也開辦了助學宏誌班。威海市宣傳部文明辦倡導本市文明單位資助本市考入高校而因家庭困難無法完成學業的大學生。浙江省委承諾,不讓全省有一個學生因家庭困難而輟學……這些事例既說明了雷鋒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也是雷鋒精神在今天發揚光大的證明。
南通人又一次重提雷鋒精神,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如果說莫文隋現象是地下湧動的愛的泉水,那麼,這泉水彙聚就成了清澈的江河。
南通市團委書記陳曉冬和《江海日報》的總編範計春聯手把莫文隋現象從地下請到了地上,他們落實市委把根留住的指示,經過反複磋商,決定開展江海誌願者活動。
南通濱江臨海,這個頗具特色的地理現象,讓人聯想起一出著名的舞劇《小溪·江河·大海》,編舞者從江河彙聚奔流人海得到啟示,表現了時代大潮浩蕩向前的大勢。而南通人的江海誌願者活動,其發展曆程恰恰如江河的發展史,開始時如泉水叮咚,繼而清泉流瀉,再之如清流映帶,後來如大江東去,最後彙人大海,成為一種永恒。
江海誌願者廣集全市賢士3700人,設有一個總站和八個分站,每個誌願者填有詳細檔案,通訊地址、呼機、電話,然後對全市的老弱病殘彤,婦女兒童、貧困學生等弱勢群體進行了救助,真正做到了把雷鋒留在了南通,給雷鋒報了戶口安了家,使雷鋒成了南通弱勢群體的守護神和保護神。
南通市由莫文隋現象到江海誌願者活動,向人們傳達了雷鋒精神的不朽,講述了雷鋒精神怎樣走進南通的各條戰線,並怎樣紮根的故事。
然而,南通的這個故事真正的深意在於當今雷鋒究竟有沒有價值,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雷鋒的存在究竟有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