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 / 2)

莫文隋是該院的一位領導幹部,由於他堅不允準在報章上發表他的名字,所以筆者就要遵從他的意見,還叫他莫文隋。

南通工學院創建在1912年,是清末張騫所建,那時學校的名字叫紡織專門學校,是國內最早的一家紡織學校,後幾經變遷,幾次易名,遂於1975年定名為南通工學院。

采訪時,筆者見到了該校的黨委書記和院長等人,還有部、係領導及一些被莫文隋資助過的學生代表。

南通工學院全書記說,莫文隋現象出在學院不是偶然的。學院辦學伊始就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把思想道德建設放在首位,全市教育口的學習雷鋒活動,大都是從這裏興起並形成亮點的。他說,學校領導認為,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湧動,這個時代更應該呼喚雷鋒,市場經濟時代不是雷鋒精神的終結,而是雷鋒精神的深化。為了證明這一點,全書記說,多年以前,他們曾在校報上發表一篇短評,題目叫《雷鋒精神永存》,幾天之後,《人民日報》也出了相同的短評,從標題名字到內容幾乎都一樣,這不是說學院黨委有多麼高明,多麼先知先覺,至少說明院黨委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把握思想脈搏的能力還是有一些的,由於有了這樣的引導,南通工學院的小氣候非常適合精神文明的生長,學院裏湧現不少積極分子。後來,學院把原本個人化的向善活動又引入到集體機製中,學院成立了莫文隋基金會,有數百名誌願者紛紛捐錢,存到基金會的賬戶上。基金會再對需要求助的學生實施救濟。這種做法,該院領導把它說成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種精神努力,是對金錢至上世俗價值觀的反省。

化工係黨總支副書記魏偉幾年前曾是學院工辦主任,有一次開會時,接到轉來的一封信。大意是院裏一些從蘇北地區新來的學生,家庭比較貧寒,寫信者願意每學期拿出1000元錢,資助其中兩個最困難的學生。寫信者就是學院的人。記得一個叫石紅英的女同學,父親突然去世,家庭比較困難,入學一年多沒見她笑過。於是就資助了她和另外一個同學。莫文隋現象在報章上報道後,各係紛紛響應,學生和教師都拿出錢來資助貧困生。但是,我們統計了一下,貧困生的比例競達10%—15%,這樣高的比例,即使學校動員所有力量,也難以解決,還必須通過社會救助才能完成。

莫文隋出在南通工學院,但真要解決問題,還要依靠社會力量。

南通市委主要領導召集市委宣傳部、文明辦、團市委、《江海日報》社等新聞單位,提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命題:雷鋒三月來四月走,能否把根留住?

這是一個發人深思的考問,也是對雷鋒精神的又一次發揚光大!

不知從何時何日起,學雷鋒做好事成了一種形式,隻要3月5日這一天你做幾件好事,表示對雷鋒的敬意,於是一年就萬事大吉。外國人做了壞事,走進教堂懺悔還需假以許多時日,而我們則是一次性解決問題,一日聖潔,百日渾濁,似乎心安理得。

然而此時的雷鋒卻漂洋過海,走出了疆域,在世界38個國家和地區紮下根來。

美國有專門成立的學雷鋒研究會。

泰國政府將雷鋒的事跡印刷成書,發送全體國民,讓人民學習雷鋒。

一位美國西點軍校的學員給雷鋒當年輔導過的學生孫桂琴掛電話,詢問雷鋒為什麼贏得人們的喜愛,他說他想學雷鋒。孫桂琴現在供職於沈陽軍區陸軍總醫院。她說,雷鋒的照片出現在西點軍校,成為一些美人的楷模,她從這個美人的口中得到證實。

香港人朱炳然很早就將雷鋒視為學習的榜樣,一直盼望有一張雷鋒的照片。當他聽說深圳要舉辦學習雷鋒圖片展時,兩次參觀展覽,並從攝影家張俊手裏購買了一張雷鋒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