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市委宣傳部長吳加慶說:雷鋒車精神對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首先,市場經濟不僅不排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相反更需大力倡導和弘揚這種精神,用雷鋒精神奏響時代的主旋律,並使之轉化為全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其次,優良傳統貴在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教育隻能加強,不能削弱,要進一步在全社會倡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因為經濟的發展決不僅僅是投入、產出、效益等純經濟問題,經濟效益的高低往往取決於為民眾而生產和工作,才能贏得廣大民眾的認同和支持。為人民服務精神還直接影響產品質量。產品質量取決於技術力量、工藝水平等方麵,但更重要的還取決於對人民群眾負責的精神。強烈的質量和責任意識必定會促使諸多名牌產品得以逐步形成。名牌產品既是物質實體,也更包含為人民服務的誠意。
1998年2月24日,江蘇省委宣傳部組織了學習雷鋒車、弘揚雷鋒精神理論研討會。會上,專家們提出,雷鋒車35年如一日的集體奉獻精神,形象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精神合力。在當今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凝聚力,精神合力在經濟建設中所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社會的價值體現呈多元、功利的取向,因此,處理好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係、功利和道義的關係,就顯得極為重要。雷鋒車給人以多種啟示:從個體而言,寧願自己千般苦,不讓群眾一時難,以奉獻社會為樂事,這一人生追求,正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人際關係最需要的精神支撐;從群體而言,像雷鋒車的姐妹那樣,敬業愛崗,無私為社會奉獻,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規範,公平的交易原則和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高效廉潔的政治生活。人們通常講的精神變物質,德與得相通,道理就在其中。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雷鋒車精神代表的這種民族文化力、精神合力,也將化為無限的物質動力,在經濟建設中發揮前所未有的作用。關於雷鋒車的意義至今仍在討論。但雷鋒車一天也沒有停止下來。遼寧省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從歲月的塵埃中凸現出來。
把蒙塵拂去,雷鋒的名字仍然熠熠閃光。
雷鋒紀念館位於撫順市望花區,始建於1964年。主要紀念建築物有毛澤東同誌手書向雷鋒同誌學習題詞紀念碑、雷鋒巨型花崗岩雕像、雷鋒事跡陳列館和雷鋒墓。
雷鋒生前多次來過望花區,這裏距他的營房不遠,他熟悉這裏的地形地貌,熟悉這裏的一草一木。雷鋒擔任校外輔導員期間,他經常帶青少年們在這一帶舉行活動。雷鋒逝世後,地方政府和部隊的領導斟酌再三,最後確定把紀念館的位置選定在這裏。如果雷鋒的靈魂有知,他不會感到冷清,不會感到陌生,不會感到孤獨。因為不遠處就能看到營區的樓房,就能聽見戰友嘹亮的歌聲。他每天還能看見他輔導過的女孩子像蝴蝶一樣飄飛過來,那些男孩子蹦蹦跳跳像小鹿般跑來跑去。
從1964年到現在,雷鋒紀念館屹立在這裏,成為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標誌。這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主體建築是一棟二層樓的旗幟形大樓(一眼望去,宛若一麵巨大的凝固在天地之間的旗幟),在億萬人眾心底,它已經而且永遠是一麵獵獵飄揚的精神大旗。
紀念館占地5.7萬平方米。在蒼鬆翠柏之問,雷鋒的雕像高高地聳立著。雷鋒那身戰士裝束,現在的年輕人已經陌生了,他手捧《毛澤東選集》,麵部呈現的幸福表情,也有許多年輕人不理解。但這確實是真的雷鋒的表情,也是那一代絕大多數人的表情特征。鬥轉星移,滄海桑田,這種表情已經成為曆史,但它確實發生過,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這種表情特征並不常常發生在這樣階層的人身上,而倘若真的發生了,緊接著就會出現一個移山填海的時代變遷。
許多人來這裏仍會受到感動。
盡管我們都來自那個時代,並在那個時代隧道穿行而過,但是,我們看到雷鋒,我們仍然迷戀過去那種神聖而幸福的表情。雷鋒已經不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象征。
據館內的工作人員說,30多年來,雷鋒以一種特殊的魅力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參觀者已達4000多萬人次。這些人當中,有來自祖國四麵八方的客人,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朋友,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有外國總統和元首。有兩萬多人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寫下了他們對雷鋒的崇敬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