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宗祥修橋時,就必須把橋下的水車幹。他要做的,正如神話中鯀和禹所做的。這種治水、修橋的千年之計,都是大業。一個從事大業的人,必須是一種精神的化身。所不同的是,魯宗祥有他身處的時代為他提供的智慧和設備。他采取的是三座橋互相交替斷水的方法。
從古到今,像魯宗祥這樣的勞動者,這樣以自己低微的身份而終其一生、向認定的目標一步步走去的人,在他的生命裏蘊藏著最充分的英雄素質,這就是我們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最大秘密!
魯宗祥是英雄。
我們當稱他為馬路英雄。這是一個輝煌而響亮的稱號。
采訪魯宗祥後不久,果然聽到了他們如期實現八一湖大橋汛前通車的消息……
今天,當時代的嬗變飛躍過了許多過去的觀念時,工地上可曾還有青年突擊隊的旗幟嘩啦啦地飄著——
北京市市政公司青年突擊隊從第一代就傳下了吃苦受累的規矩,因此,吃苦受累就成了他們當突擊隊員的首選條件。活兒越大越好,人越累越幹。迎風怒吼,逆風千裏是他們內在的精神圖騰,這就是從老一代傳下來的兩不怕精神和英雄主義精神,人們稱之為原始精神。
原始精神之一:為了13根橋柱
13根13米高的灰白色圓柱,像巨人的手臂支撐著天寧寺立交橋。為了這13根橋柱,232青年突擊隊隊長賈福順像是經曆了一次煉獄之行。
這13根橋柱能否在河道通水之前完成,將關係到整個天寧寺立交橋的工期,時間一天也拖不得。在這關鍵時刻,賈福順挺著胸膛衝了上去。
13米高的鋼筋模板,內徑隻有1米,裏麵還安著鋼筋和混凝土導管,人在裏麵活動的空間僅僅30厘米。賈福順腰係安全帶,手拿振搗棒,登著鋼筋籠,一步步下到鋼模筒裏,雙腳斜插進鋼筋縫裏,在鋼筋籠和導管的窄縫間,半彎著腰開始振搗。這橋柱裏要灌築混凝土,要澆築得勻實充分,必須用振搗棒振搗。正是冬天,又值河底風口,刺骨的寒風吹透了鋼板和鋼筋,鋼模筒裏,更是周天寒徹,冷得人打戰。因為空間有限,他隻能穿單衣才能操作。這樣的條件,不一會兒就凍透了他的五髒六腑。手握振搗棒,像握住了一根冰柱,凍得十指發疼。振搗開始了。鋼模筒裏黑咕隆咚,氣溫迅速上升,混凝土外摻劑的混合氣味嗆得他喘不上氣,模筒裏開始缺氧,他喉嚨裏像塞了一把鹽,虛汗一下子冒出來,兩腿開始站立不住,抖動。振搗機也在抖動,並且發出尖厲刺耳的嘯叫,這是振搗棒碰到了鋼模板,嘯叫聲像水浸泡著他。他的頭頂上滿是混凝土塊,那是導管上部漏下的東西。他心裏有什麼東西翻滾起來,想吐,他想爬到外麵休息一小會兒。但他不能,按操作規程,混凝土每30厘米需要振搗一次。這就是他的腳步,他的行程是在13米以內。還有長長的12個13米,這就是他的全部路程。走這段路程,如進煉獄。
他最後是熱,熱得大汗淋漓,熱得想哭。他不敢停下來,停下來整個工程會因為他而延誤。
每次他從模筒裏出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爬到13米高的腳手架上躺著。他的身體像被弄零散了,一塊一塊地讓朔風吹吹,把它們再凍到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