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1 / 3)

一些發達國家是這樣看待管理的——

日本人說: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兩個車輪。美國人說:科學、技術與管理是現代化社會進步的三鼎足。歐洲人說:科學、技術、管理、教育是現代化社會的四個支柱。

管理是一個世紀的話題。它關涉到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興旺與發達,昌盛與進步。誰怠慢和疏漏了它,就會受到它的戲弄和報複,你就會身陷絕境而一籌莫展。就像染上來曆不明的新型病毒,你莫名其妙地發燒、流鼻涕、打噴嚏、流眼淚、渾身酸痛打不起精神,於是你什麼也不想做,你聽任事物雜亂無章,各樣事情紛亂如麻,你在千頭萬緒中疲憊於應付,在忙亂無序中回憶井井有條的日子……

管理實在是個天大的問題。

長春市領導們認為,管理這個詞語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文化。雖然它沒有明確具體的形象,但卻有自己的規則和規律,它有自己的價值觀,信仰和美學標準。而且它有自己的語言。它就像一個會飛行的靈魂,在城市上空不停地盤旋,以特別獨特的方式,掌握著城市的體重和身高,肥胖與瘦弱,美麗與醜陋……而更重要的是,它關涉到一個巨大的主題,這就是人們的文明素質。管理既然關涉到行為,關涉到效率,關涉到速度與頻率,就必然牽涉到人的利益驅動,而這正是人類的動力源之一,但物質利益隻是一個方麵,而另一方麵就是人的精神力量,說到底就是人的文明素質。因此,管理的推動和管理的終極目的都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

這是一個頗有見地的發現。

正因為這個發現,才促使長春市委、市政府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1996年1月5日和6日,長春市委常委集中兩天時間,學習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六屆五次會議精神,研究全市工作重點。他們一致認為,要切實加強全方位的管理工作,提高城市整個管理水平。全麵加強城市管理,是發展經濟,改善投資環境,加快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建設步伐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的具體體現。

緊接著,長春市委又召開了六屆六次全會,就在這次會議上,出台了一個對長春市有著重大影響的文件《長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和開展1996年為長春管理年活動的決定。

2月14日,長春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正式批準這一議案,通過了關於全市開展1996長春管理年活動的決議。至此,長春市管理年活動納入法製軌道,這在全國尚屬首例。2月26日,1996年春節後機關上班的第一天,就著新春的氣息,長春市委召開常委會,專題研究管理年工作。會議決定成立管理年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宋春華任組長,市委副書記張緒明、李述和省政府派來的一位副秘書長任副組長;其他市委常委、副市長、五大班子的秘書長,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各縣(市)區領導為小組成員。同時抽調了一批精兵強將組成管理年辦公室,從市委和市政府各調一位副秘書長負責辦公室工作。各條戰線分別成立了八個指揮部,各縣(市)區也建立了組織領導機構。

從此,長春市就有了一個特別機構,這個機構就是長春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綜合管理工作指導委員會,簡稱兩委會,而它的辦公室就叫兩委辦,這是和廣州的小變辦齊名的稱謂,它們在全國的精神文明係統知名度頗高,倘若有精神文明係統的人去長春走訪,接待你的必定是兩委辦,而兩委會和兩委辦在長春市的知名度就更高了,因為它關涉到各行各業,五行八作,因此,人送它一個美稱:小政府。

這次我到長春,接待本人的就是長春市兩委辦。

接受我采訪的就是兩委辦主任李金山,他是市府的副秘書長,還有兩委辦的農工部部長藍紅日、辦公室主任尚洪波等同誌。給筆者的感覺是由於有了市委、市政府的介入,並且有領導幹部任兩委辦主任、副主任,腰杆自然就硬了許多。而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不管是資金支持或是權力威信,長春市兩委辦都較別的城市的文明辦牛一些。采訪李金山主任時,他絲毫不掩飾自己的自豪感——

我可以不謙虛地說兩委會絕對是我們長春市的創造,這其中涉及一個很嚴肅的命題:如何把兩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的問題。我不是搞理論研究的,可能說得不準確,但我總覺得兩個文明實際存在著一個最佳結合點的問題,光搞物質文明建設,實踐證明此路不通,光搞精神文明建設,隻是空對空,無所依附,也不行。正確的道路就是必須要兩個文明一起抓,兩手都要硬。但兩手怎樣抓呢?就像我們的兩手,即使一起抓,實際上還是有區別的,就像我們的左手和右手,力量是不一樣的,即使你心裏清楚,大腦同時發給它們指令,讓它們一同用力,一同使勁,但仍會不一樣,這裏邊有自然差別,有傳統習慣差別,有結構和組織上的差別,舉個例子,我們既然明白兩個文明一起抓,要兩手都要硬,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存在著極大的差別。比如說一個城市每年搞經濟建設的投入,動輒幾十億,甚至上百億,誰聽說搞精神文明建設投資動輒投資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就資金投入這方麵來說,我們有的城市甚至是在做無米之炊,每年投入的經費少得可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長春市可以說是闖出了一條新路,我們首先在組織上給兩個文明以保證,給它一個外在的形式,給它一個結構,也就是一個機構,正因為有了這個形式和結構,使我們在城市建設上一思索、一考慮,就必然閃現出兩個文明如何結合的問題,比如搞一個工程,在它立項和設計的同時,與之配套的精神文明的方案也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