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1 / 2)

你們王隊長真是個鐵人呀!

張之賢是隊上的團支部書記,人稱小秀才。他覺得趙大娘無意中說的鐵人這句話,是對王進喜準確生動的概括。張之賢很長時間觀察琢磨王進喜,總是很難形容他身上發散出來的閃光的品質,但趙大娘一句話,使他頓開茅塞,他情不自禁把趙大娘說的話講給孫指導員聽,孫指導員也認為很準確,就又說給了當時駐隊幹部李玉生,李玉生當即又給上級領導做了彙報,把王進喜的事跡彙報了上去。

王進喜的事跡材料引起了餘秋裏部長的注意。材料中反映,王進喜在學習討論時曾說:1959年參加全國勞模會時,我看到了北京大街上跑的汽車有的背了個大包,就問別人,人家說,因為我們國家缺少汽油,我們的汽車靠的是煤氣代替燃料,那個大包就是用來裝煤氣的。我一聽,心裏真難受,我們這麼大個國家,汽車沒汽油燒還了得!我是一個石油工人,讓國家作這麼大難,還有臉問!會議期間聽說東北發現了大油田,當時就找部領導申請到這個油田工作,恨不得一下子到大慶,把大油田拿下來,把石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裏去,非為黨、為中國人民爭口氣不可!看完王進喜的事跡材料,餘秋裏認為在王進喜身上集中反映了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就是他為什麼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的原動力。在茫茫草原,天南地北37路人馬彙聚一起,自然氣候惡劣,保障供給貧乏,生產設備落後,靠什麼能把大會戰打贏?靠什麼讓油田嘩嘩向外冒油?在某種意義上,靠的就是王進喜這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和國家主人翁精神。這幾種精神將是大慶石油大會戰製勝的法寶。於是,這位曾經在解放戰爭中以善做思想政治工作名揚全軍的將軍,很快發出了向鐵人王進喜學習、致敬,人人爭當鐵人,爭取在會戰中立功的口號。

鐵人的稱號從此不脛而走,傳遍了大慶,傳遍了全中國。王進喜爭分奪秒安裝好了鑽機,卻又因沒有水灌車,沒有鋪設輸水管線而不能開鑽。怎麼辦?王進喜和大夥兒一商量,決定就地挖井取水。

王進喜們一口氣打了9口井,打好後,就用臉盆、水桶舀水拌泥漿。井水舀幹了,他們又跑到半裏地以外的湖裏取堿水,附近的老鄉被工人們的幹勁感動了,也紛紛加入到端水的行列,很快就形成了一條人工運水線,他們就是這樣靠著自己的雙手端了100多噸水,保證了油井順利開鑽。

經過5天零4個小時的努力,大慶會戰的第一口井——薩55井,噴出了烏黑閃亮的原油!

寧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是王進喜不止一次說過的話,也是他時時刻刻實踐著的諾言。第一口井完鑽後,王進喜指揮放架子時,被鑽杆堆滾下的鑽杆砸傷了腳,當時就昏了過去。醒來時,看到工人們正圍著自己救護,井架還沒放下來,立時就火了,他說,照管我幹啥,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快去放井架!說著拖著傷腿指揮工人放架子、搬家。油田指揮部知道王進喜負傷後,責成他進醫院治療,他趁醫護人員不注意,從醫院跑到第二口井的現場,拄著雙拐指揮打井。當鑽到約700米時,突然發生井噴,井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經過研究,決定采取用加水泥的辦法提高泥漿密度壓井噴。哪知水泥加進泥漿池就沉底,又沒有攪拌器,怎麼辦?在這關鍵時刻,王進喜扔掉拐杖奮不顧身地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工人們學著王進喜的樣子紛紛跳進池裏,在全隊工人的頑強拚搏下,終於壓住了井噴,保住了鑽機和油田。

1960年7月28日,會戰工委做出《關於開展學習王、馬、段、薛、朱運動的決定》,王進喜被樹為全戰區五麵紅旗之一。1964年,王進喜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同年12月,出席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9年春,王進喜當選為黨的九大代表,4月出席了黨的九大,被選為中央委員。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在周總理的陪同下在主席台前接見了他,同他親切握手。1970年4月,王進喜去玉門參加全國石油工業現場會,歸途中胃病發作,在北京醫治時確診為胃癌晚期。

1970年11月,王進喜於北京病逝,終年47歲。這就是王進喜同誌匆忙而偉大的一生。

現在,王進喜的一生就在鐵人紀念館的四個展廳裏。這些昨天才發生的故事,由於不見了茫茫草原,不見了低矮的幹打壘土房,不見了一把炒麵一把雪就餐的環境,而顯得非常遙遠和隔膜。由於上一代人的奮鬥,如今的大慶已是高樓林立馬路筆直,城市功能一應俱全,就像王鐵人當年說的那樣,大慶人把貧油的帽子扔到了太平洋,與此同時,也把荒原冰霜、風雨沼澤那樣的環境擠走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今的霓虹燈、卡拉0K歌廳和牛奶麵包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