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本書裏,它最早給我們解讀了一個成功的文明街道和社區對社會有著多麼重大的意義。
上海市文明辦徐建平處長談到本市社區建設時說:我們10年內上了三個台階。第一個台階就是創建文明小區。我們1989年開始創建文明小區。小區有五條標準:一、自然環境整潔優美。二、治安秩序安定良好。三、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四、社區服務周到全麵。五、鄰裏關係親密和睦。現在,我們已經有了558個市級文明小區,820個區縣級文明小區,市區兩級文明小區1478個,占全市3566個居民住宅區的38.8%,已有400萬市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第二個台階是創建文明社區。文明社區是指以行政區劃的街道、鎮為載體,其轄區內有一定數量的文明小區,能夠連點成塊,能發動轄區內所有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群眾共同參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整體合力,做到社區環境整潔、社區持續安定、社區組織健全、社區共建普遍、社區服務完善、社區教育全麵、社區文化豐富、社區風尚良好的社區,我們於1995年提出文明社區創建,1997年正式開展全市評比,評出市級文明社區57個,占社區總數的60%。第三個台階是創建文明城區。這項活動從1998年開始推動,目前正在加緊實施。所謂文明城區,是按行政區域劃分。在本市率先開展這項活動的是黃浦、盧灣、靜安三區。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和理論探討,我們製定了《上海市創建文明社區指標體係》,提出了城區的文明標準,創建成效的檢驗標尺和評估機製。我們計劃在2000年前後先創建文明城區1—2個。這三個台階相互聯係,互相推動,互相影響,線點麵一體,由點代麵,由表及裏,塊麵結合,就像一種結構方法,把兩個文明澆築其間,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把整個上海覆蓋……
上海的這三個台階最終的目標是將城市提升到文明城市的層麵。這就是徐建平所說的覆蓋。文明覆蓋上海之日,就是文明城市到來之時。即使城市已經文明了,仍要以文明社區為基礎,同時,文明城市又將在新的文明社區創建活動的基礎上發展和提高。這是一個從一種水平、一個階段走向另一種更高的水平和階段的過程。上海市的這種社區建設的理論支持來源於黨的十五大中強調的初級階段理論。這一階段至少需要100年時間,因此,在這樣一個較長的曆史進程中,社區建設會呈現持久性、階段性和特殊性。如果說,在初級階段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近百年的時間,那麼,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設與發展也將是長期的,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
上海是一個類型多樣的城市。關於對文明社區的解讀,因所在地域不同,詮釋也就色彩紛呈。
南市區是上海的中心城區之一,東南與浦東新區隔江相望,西南與盧灣區接壤,北麵和黃浦區為鄰,是上海的老城廂,占地麵積6.87平方公裏,48萬人口。南市曆史悠久,公元1291年設縣,是現代上海城市發展的搖籃。鴉片戰爭以後,上海城北被辟為租界,法租界以南的華界老城廂地區,俗稱南市。是華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人集中,建築稠密,著名的石庫門建築,大部分就集中在南市。由於戰亂連連,南市又成了華東最大的避難所,從江蘇、安徽擁人的難民,在此地修建了大批的危棚簡屋。這些老舊建築和舊式裏弄占據著南市區的大部分街區,成為老式上海的經典寫照。目前,南市雖然加大了改造力度,新建了具有現代都市標準的住宅小區多個,但與周邊地區比較,仍然呈現多、少、小、高的特點:多,是舊式裏弄多、危棚簡屋多。全區二級以下的舊式裏弄占總數的40%,住房成套率不足20%;少,綠地麵積少,人均公用綠地0.24平方米,是全市人均綠地最少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