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1 / 3)

采訪手記(31)

1999年9月16日晚,佛山市南海市廣播電台播發了一條新聞,題目是羅南農民喜讀MBA,新聞中這樣寫道:

南莊鎮羅南村MBA課程研修班今天正式開課,120多名羅南村幹部、企業骨幹高高興興走進學堂,修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羅南村集體經濟自1989年以來保持了連續十年的快速增長,1998年村級總收入5.51億元,居全市前列。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同誌在視察羅南時,稱讚它是一個現代化的新農村。如今,這個現代化的新農村為了造就真正的現代化農民,聘請了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教授、博士來羅南開設MBA班,成為全省首個農民MBA研修班……

多年以前,筆者曾經跟隨一個攝製組造訪過羅南村。記得因拍攝安排上的疏忽,使我們在此滯留了多半天的時間,這使我有機會以一個外省人的身份觀察羅南。

當時的羅南給人的印象是恬靜和散漫,靜靜的村路,靜靜的街景。在一棟棟頗具粵南風格的民居裏,盛滿了殷實和富足。那時在北方農村,彩電和冰箱還不太多,而這裏已經相當普及。記得讓筆者最為眼熱的是羅南人的舒適和生活意義上的優美,即使一個普通農民也會擁有一幢二層小樓和兩千元以上的月薪,這在當時該是省部級領導以上的待遇。因此第一次生出羨慕農民的想法,那印象也就分外強烈,於是羅南就牢牢記在筆者的心目中了。

羅南村的支部書記關潤堯也是第二次見麵。這是個與眾不同的人。一是充滿朝氣,二是頗具個性。雖然他實際上已經50多歲,但不管從長相和動作上判斷,他比實際年齡都要年輕10歲。聽說他很愛打籃球,村裏的籃球隊水平很高,有一些省青年隊來的人自願下到村隊來,把周邊村莊、企業甚至佛山市的球隊都收拾的服服帖帖。支書關潤堯每每在別人兵敗如山倒時不失時機地上場,以勝軍主帥的身份登場亮相,讓對方那些高他一頭的職業運動員汗顏不已。據說羅南村就有8支業餘足球隊、20支業餘籃球隊、11支女子籃球隊,這些球隊以農民特有的想像力把自己的業餘生活充塞得滿滿的,隻要走進羅南,便覺得生機勃勃富有張力。

羅南村位於南海市南莊鎮西部。麵積約4平方公裏,8個自然村,戶籍人口3435人,外來人口約1萬人,改革開放以來,羅南抓住時機,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全村經濟總收入持續10年快速增長,一躍成為南國明珠。當時中央電視台《大路朝天》攝製組來羅南采訪,目的是寫鄉鎮企業的人才大戰,事過七八年之後,筆者在卷帙若海的書卷中又查出了當年的電視腳本——

《大路朝天》第十一集市場不相信眼淚之三:人才戰

腳本創意:

本集依然表達的是市場競爭,在序列上承接質量競爭之後。與廣告、質量合為競爭三部曲,層層鋪墊,至人才達到一種較深層的透視。人才競爭是市場經濟最根本的競爭,它有賴於宏觀機製的形成。而且人才競爭事關人,帶有很強的社會性色彩。凡此種種,決定本集必須抓住的兩點:其一,人才環境,為什麼城市人才向農村傾斜,鄉鎮企業為人才的成長提供了什麼環境,而我國人才客觀環境又是怎樣?其二,人才之人,入是有感情的,進入市場經濟大環境中的人,有更多的選擇性,這種選擇是雙向選擇,其複雜多義性恰恰表現在這裏。鄉鎮企業怎樣能得人心?這是本集表達的關鍵部位。

全集風格疏淡平靜,說理而不教訓。

片頭(略)

急出字幕:中國農村要想全麵發展,首要的困難,是人才奇缺,他們除了把目光移向城市,別無良策……

推出集名:市場不相信眼淚之三:人才大戰

1.上海外灘附近的文彙大廈

《文彙報》1992年X月X日頭版頭條文章,題為:青山留不住,奈何東流去。

南京路諸景。

字幕:上海染化八廠為大批人才被鄉鎮企業挖走而犯愁。該廠近年來,一批又一批管理和技術骨幹紛紛離廠而去,全廠200多名有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已先後有32人辭職離廠。麵對鄉鎮企業挑起的這場人才大戰該廠苦無良策……

2.上海市郊縣上海縣馬橋鄉旗忠、俞塘村人才樓主持人走進人才樓,與科技人員攀談。

旁白:廣招人才,是鄉鎮企業的一個共同特點,那麼,這些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條件都不算太差的科技人員為什麼偏偏往鄉下流呢?

主持人采訪一工程技術人員:擬問:(1)原來的工作單位;(2)為什麼拋開原單位工作,選擇鄉鎮企業;

(3)在鄉鎮企業與原單位工作有什麼不同感受。

擬答(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