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1 / 3)

一是受佛山本土曆史文化傳承影響。佛山地區人傑地靈,曆史文化源遠流長,近代以來,此地就出過不少著名曆史人物,文有朱九江、康有為、簡竹君、梁耀樞,武有黃飛鴻等(筆者去過南海市九江鎮太平村,這裏原是一個無名小村,因為出了一個朱九江而名聲赫赫。記得造訪九江墓時已近黃昏,筆者一行蜿蜒前行,拾級而上。跨過石板橋,走過青草地,看到旗杆石,便見到了先生墓。墓碑上刻字:朱山後土。正是這個號九江的朱次琦先生,在這個龜山下的小山村,教了四位出色的學生,他們是花縣的洪秀全、南海的康有為,順德的簡竹君和狀元郎梁耀樞。他的這幾位學生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讓曆史記住了自己的名字,也讓人記住了自己的老師。還有武林宗師黃飛鴻,同樣了得。至今佛山還舉辦黃飛鴻武術節,吸引眾多世界各地的無數愛好者前來膜拜)他們發散出來的人文氣息久久滋養著佛山人,使佛山人比較尚文尚德,即使在推行市場經濟的今天,他們雖然一夜暴富,成為有錢人,但內心的價值取向還是重文崇德。二是受當今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幾年來,我們始終把教育人、培養人、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貫串於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的全過程,積極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內容的群眾性思想道德教育,通過新聞媒介、豎立宣傳牌、組織專題大討論等形式,使公民道德素質的內在需求意識不斷強化,在心靈紮下根來。三是對佛山市推行文化、科教興市戰略的廣泛認同。佛山市有不少作家、詩人、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我市是廣東省8個藝術創作基地之一,有一批文藝精品獲全國和全省的獎項。其中,由佛山話劇團演出的《新居》獲1998年全國第八屆文華劇目獎;話劇《綠色的陽台》獲紀念中國話劇,90年交流演出優秀編劇獎、曹禺戲劇文學獎提名獎;《蜜月》獲1997年廣東省思想道德建設小品評比專業組一等獎;《車站晨曲》1997年獲第七屆全國群星獎、優秀獎和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這些優秀作品對陶冶佛山人的情操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筆者曾見過佛山文學界的知名人士,他們是作家韓英、鄧文初和攝影家廖書記。這三位都是領導幹部,韓英是佛山市委副書記,鄧文初是南海市委書記,廖攝影家是三水縣委書記。這三位中筆者認識較早的是鄧文初,當年筆者擔任《大路朝天》總撰稿時,曾在南海市委辦公大樓采訪過他,那時就知道他是一位作家,以散文創作見長。記得他在接受采訪時可謂滔滔複滔滔,因為文學功底的關係,他比別人要健談得多。韓英同誌和廖書記同是在三水認識的,當時他們正在三水的健力寶賓館辦文學創作班,廖書記盡地主之誼,韓英是以作家身份赴會,聽說筆者也是同仁,便讓佛山市文明辦副主任王曉麗邀我同往。這是一次真正藝術上的交流,席間,廖書記將自己的攝影作品送大家作紀念,廖書記拍的大都是山水風景和花卉,送給筆者的是一幅雨中睡蓮圖,用光及構圖都很講究,以自己至少十年以上的專業攝影者的眼光去評價,廖書記的攝影水準當在省一級攝影家之上。韓英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是善寫小小說的大家。他身為市委副書記,主管佛山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在任期間,曾大抓該市的文化工程,諸如企業文化、家庭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等等,尤其是家庭文化一二三活動,在全國引人注目。佛山市的文化設施投入的高點在1997——1999年,僅兩年多的時間,市政府投放的文化經費就達3974萬元。這段時間還建成了佛山圖書館、石灣區圖書館和佛山群眾藝術館和石灣區文化館。正是由於這些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佛山市走文化興市和科教興市的發展方向才得以漸漸顯露出來。韓英官當得不錯,小說也頗有心得,請看一篇有關他的評論文章:

南國兩棲公仆黃東生

韓英同誌的微型小說,是從他眾多的小品文演變過來的。從他已出版的10多本集子、800多篇小品文精輯起來的微型小說看,其藝術構思、形象塑造、篇章結構,許多是在小品文的基礎上借鑒小說手法進行創作的,具有耐人尋味的精致,令人忍俊不禁的生動,有較大的吸引力和可讀性。而且,韓英的作品多半是寫人的,有小說的特征。因此,他的一些華章,與其說是小品文,不如說是雜文式的微型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