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是“莊嚴”、“神聖”的殿堂。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全國模範法官宋魚水“吃透”了這4個字,用雙手把“公正”捧給人民。
38歲的宋魚水是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法律碩士。獨立辦案11年來,她審理各類民商事案件1200餘件,其中300餘件屬於疑難、複雜、新類型案件。
“作為法官,我非常在意當事人的喜怒哀樂,在意他們對審判工作的評價。我常常反思,從當事人第一次見麵,到拿著判決書離開法院,他們是否感覺到了公正?”宋魚水說。
“為人善良,這是法官應具備的基本品質。有了這個品質,對公正就有更深刻的理解。”
“你有關係,或能塞錢,就贏了官司。可是,那些沒有關係,沒有錢的人怎麼辦?我的心牽掛著這個階層……”
宋魚水說這番話時,情不自禁地把右手放在胸前,揚著頭,紅了眼圈。
正是因為這一點,宋魚水從來不辦人情案。給她塞錢,更甭想!
“她?指望不上!人太老實。”找宋魚水打官司的熟人都這麼說。
法官辦案免不了遇到各種人情、關係,宋魚水也一樣。但是,她從來不辦人情案。“鄉裏的企業有個案子在你們庭,咱占理不多,你給關照一下。”從山東來的老鄉找到宋魚水時底氣十足。
案子判了,鄉裏的企業卻是輸家。公正,才是最重要的。宋魚水說:“如果熟人靠關係就打贏了官司,他隻會感謝‘關係’,卻不懂得應該怎樣依法辦事。”一個普通的經濟糾紛案,直到今天還讓宋魚水記憶猶新。
原告是一個起早貪黑給小飯館送菜的民工。他給一家飯館送了一年的菜,一直沒拿到錢。臨近年根兒,他拿著付款協議冒著嚴寒一趟趟去索要,被飯館的人連推帶搡地趕了出來。
“那是一個寒冬的早晨,民工穿得很單薄,破舊的衣裳已經看不出顏色。盡管屋裏很暖和,他還是微微發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宋魚水感同身受。
案情調查發現,被告的飯館因為經營不善多次倒手,拿走民工蔬菜的老板早就沒了蹤影。
“你先替前任老板把民工的錢還上。”宋魚水的話幾乎沒商量。
現任老板急了:“前一撥人欠的錢算到我頭上,我冤不冤呀!”
“你不冤。按照法律規定,你可以向過去的承租人追償。但是,你現在必須先把錢還上。”
案件順利結案後,那個民工捧著薄薄一遝鈔票痛哭流涕。他告訴宋魚水:“我重病的妻子和上學的孩子都在等著這點兒錢。”
“自古民不與官爭,但宋法官給我們主持了公道。”
一位大學教師這樣誇讚宋魚水。
原來,幾位教師牽頭將61.73萬元集資款借給一家駐京辦事處,但時隔多年未能拿回集資款。由於學校集資建房,教師們無奈之下隻好向法院提起訴訟。
被告代理人提出了管轄權異議,相當自信地表示“這個官司是政府贏”。
宋魚水和代理人反複交涉。兩天後,代理人承諾本金與約定利息一次償還。
宋魚水經常承辦一些標的不大、當事人卻急需解決的案件。往工地上運送砂石磚瓦,遭遇工頭拖欠運費;給餐館供送雞魚肉菜,合同有疏漏或餐館易主導致老板賴賬……每當遇到這類案件,她都是快速辦理,盡量使糾紛徹底了結,讓這些做“小本生意”的當事人盡快能拿到錢。
“為人善良,這是法官應具備的基本品質。有了這個品質,對公正就有更深刻的理解。”宋魚水給自己“約法三章”——不輕視小額案件,因為小額案件往往涉及百姓生活;公平對待當事人,不管是外地人還是本地人,是窮人還是富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當事人,充分尊重當小人的尊嚴和利益。
許多同事都說,宋魚水辦案“出彩兒”的地方,在於她對民事案件總用最大的力氣去調解。
“對每一個民事案件,都要盡最大的努力去調解,不能簡單地一個‘判’字就了結。”宋魚水說。
1997年,北京市政府從長遠發展和首都形象考慮,決定淘汰全部“麵的”。這一下,出租汽車公司“炸鍋”了。公司要跟出租車司機解除合同,收回車輛進行更新。以出租車為生計的司機很可能麵臨暫時性失業。
司機要求公司給予更多的補償,要買新車的公司當然不願意。最終,一些司機選擇了到法院起訴。
案子開庭以後,宋魚水追著雙方當事人一個一個地談。上班談不完,下班接著談;白天談不攏,晚上加班談;今天說不通,明天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