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1 / 1)

經太史局卜算之後,義陽公主的婚禮便按著日子籌備起來。帝後二人每日都召來有司細細詢問一番,私下裏拿著嫁妝單子商議了好些回,禦筆一揮增了好些,卻是半筆也舍不得減下去。如此,嫁妝單子竟是改了又改,日漸增長。

皇帝陛下寵愛女兒的名聲早便廣為傳揚,朝中的禦史言官們幾乎是篤定他必定會為了愛女逾製,無不摩拳擦掌地等著進諫。作為言官,誰不想如鄭國公魏征那般,時時不畏龍威勇於諫言呢?誰又不想博得諍臣的名聲呢?遙想當年,先帝嫁嫡長女長樂長公主的時候,為著嫁妝加倍於姑母永嘉大長公主一事,鄭公可是給言官們掙足了顏麵。說不得,這一回便是該他們出頭的機會了。

孰料,當宗正寺呈上嫁妝單子之後,卻是實實在在並未逾製。因義陽公主為元後嫡出,故而嫁妝比尋常貴主出降豐厚一些亦是理所應當。但,算來算去,卻並未越過幾位嫡出姑母。當年晉陽長公主與衡山長公主出嫁,亦是一百二十八抬嫁妝,皆是塞得滿滿當當。如今聖人照著妹妹們的嫁妝單子填補,塞得更滿了,明麵上看卻是毫無疏漏。

眾言官大失所望,又想起了公主實封之事,於是暗暗地等著聖人倏然來一招石破天驚,他們再義正言辭地反駁回去。誰會相信,愛女如斯的聖人會中規中矩地將女兒出降?不在嫁妝上準備得多些,必然要在食邑封戶上貼補女兒。雖說這也是人之常情,但作為言官,一旦聖人破壞了規矩,也不能縱容不是?

轉眼便至冊公主的吉日,聖人命有司在安福門外舉行冊禮。由侍中崔敦宣讀製書,中書令高季輔授冊書。敕旨正式冊封杜皇後所出的嫡長女為義陽公主,湯沐邑三千五百戶,又洋洋灑灑地寫了好些溢美之詞。在莊嚴的禮樂聲中,身穿一品花釵翟衣的義陽公主接過金冊,盈盈一拜,隨後前往兩儀殿再拜帝後。

觀禮的言官們聽聞這位天之驕女的實封戶竟然隻得三百五十戶,簡直難以置信。然而,敕旨上明明白白寫得清清楚楚,他們又能從中做什麼文章?於是便有人百般揣測起來:按聖人對這個唯一的女兒的寵愛,原不該如此才是。莫非是武皇後從中做了些什麼?將聖人給攔了下來?

翌日,宮中便傳出來,以真定大長公主為首的姑祖母,長樂長公主為首的姑母,以及諸王妃、郡王妃等宗室長輩,皆紛紛親自給義陽公主送來添妝。

尋常富貴人家添妝或許不過是增一套頭麵首飾,然而這些宗室長輩們送出的不是別院便是莊子,就算是送頭麵首飾亦是整整一妝匣。親近些的自不必說,添妝都是精挑細選,樣樣都當得起傳家之物。更有苦於不得聖人歡心的宗室,平素沒有任何機會親近這位嫡出公主,於是狠下心來送了價值千金萬金的豪禮,隻願得聖人的一聲好。

轉眼之間,義陽公主的嫁妝單子便足足翻了一倍有餘。然而,這些都是長輩們送的添妝,又非國庫所出的嫁妝,言官們難不成還要大戰所有的宗室內眷?於是諫言折子也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罷了,怎麼說亦是不痛不癢。

他們的折子傳出來之後,諸公主王妃很是不悅,在各種飲宴上皆表示她們對此十分不滿。誰家不心疼孩子?聖人隻得這麼一位公主,又聰慧乖巧,還不興長輩們多給她添一些嫁妝?聖人與皇後礙於禦史之麵,竟連嫁妝都不敢多備些,她們添妝還須禦史來多事?且這些莊子別院首飾都是她們的私產,如何花用是她們的事,既不違背大唐律,又有何不妥之處?

眾言官聽聞,竟無言以對。連家中內眷都說,這一回他們委實管得太寬了些。要知道,貴主們最近對參與諫言的言官家的內眷,橫看豎看都不順眼,就隻差冷眼命人將她們從宴飲中趕將出去了。如此下去,她們哪裏還有什麼臉麵在長安交際行走?

言官們偃旗息鼓之後,借著姊妹們添妝的名目,將自己悉心準備的嫁妝都加了進去的聖人覺得十分滿足。眼見著納彩、問名、納吉之禮都順順利利地行過了,趁著端陽節慶,他特地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家宴,與諸位公主親王郡王一同宴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