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山川小記(3 / 3)

一隻漁船,在水利工地的江麵上,像穿梭織絹似的輕快地行駛在碧水清波間。

這隻漁船,夾雜在電動采砂船和大帆船之司,像鷹群裏的鷂子,像雁陣中的飛燕。

這隻漁船,不捕魚,卻在忙著為混凝土大壩運石料。

這是以往的一段曆史:在這條江的遠遠下遊,是這隻漁船的故鄉。

當年,每遇上遊山洪暴發,洪峰像雷鳴滾滾地向下遊奔騰叫嘯而來,山崩地陷,聲震千裏。多少房屋的粱桂被衝散,多少孩子爬在稻草堆上被漂走,那時,真是魚遊鳥巢,鳥無著落。於是,窮家戶湊台自已家門前砷的樹,做成這隻船。以後,當洪水到來時,這隻船就成了全村的救命星,它把人們連鍋帶碗運往高坡逃水災。

而當洪水退後,它又成了窮家戶的共同飯碗,人們用它入湖撈蝦,出江捕魚。

終於,紅旗從北方插到南方,從高山插到平原。住在這條千裏江流兩岸的人們開始敢於想:什麼時候能消除水患?

實現願望的一天終於到來了。勞動人民在黨的鼓舞下,決心根治找們祖國的幹山萬水!

電動采砂船出動了,大木船揚帆了,這隻漁船跟著龐大的船隊,也乘風破浪地溯流駛來了。

在水利工地開工初期,這隻漁船隻行駛在兩岸之間渡人,運柴運菜。

隨著水利工人勞動熱情的高漲,隨著大壩工程飛速的進展,這隻漁船,在上遊,淌激流,下險灘,運砂運石;在下遊,穿山涉水,運器豐。

在嘩嗶震天價響的采砂船中間,在呼呼鼓動風帆的大帆船中間,這隻漁船顯得多麼小嗬,可是它輕捷、靈活、跑得快。船頭上插著一麵小小的三角紅旗。紅旗迎著江風閃閃地飄拂,映紅一溜江波。在人們的心目中,它頑皮、膽大,逗人喜歡。人們開玩笑紿它起了一個渾名,叫做大江一號。

大江一號在江麵上跟帆船比快,跟江輪賽跑。

忽然,水文站發來了洪峰襲來的緊急警報,廣播站的喇叭聲傳遍了江麵--水情險急,洪水大,洪峰高,江上,船隻緊張地撤退到水灣拋錨;壩上,人們加崗添哨,監視水情。

狂風夾帶著漫天烏雲,翻滾而來;烏雲夾帶著雷電暴雨,呼嘯而來;雷電暴雨夾帶著洪水,震天動地而來。大雨滂沱,天昏地暗,浪濤撲天。廣播站發出戰鬥的命令,采砂船的汽笛長鳴,大壩圍堰上搖曳著告急的紅燈。

閃電倏忽照亮江山,接著又是更濃的黑暗。山影幢幢,洪流澎湃。大壩上,探照燈光交織,圍堰上,人們扛石抬土,汆水探漏。

圍堰在翻砂鼓水,咆哮的洪流在衝刷水底漏洞。隻要圍堰一決口,洪水就要席卷大壩基坑,什麼空壓機房、什麼吊車、什麼皮帶機、什麼拌合機,都要被洪濤卷走,而且會逼使工期大大地推後。正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這隻滿載石塊的漁船,忽然冒著急風驟雨,衝開狂濤激浪,箭似的射到圍堰外坡上來,一陣呐喊,一片斧聲,這隻漁船連滿倉塊石,一齊急速地沉底護坡!

洪水被打退了。整個工地又是有節奏地響起丁機器聲,混凝土大壩叉在日夜上升。書記和指揮長想起戰功卓著的大江一號,一聲命令,潛水員立刻把它打撈上來。

人們用清水把它衝洗得幹幹淨淨,細心地把,它修補好,然後油漆一新。

於是它又下水運砂、運石、運器材,在采砂船和大帆船之間穿來穿去。所不同的是,船頭上換上了一麵嶄新的三角小紅旗,掛上了一盞擦得燦亮的小馬燈。小紅旗飄閃,映得江波更清;小馬燈搖晃,照得水路分明。

這隻漁船有它遠大的抱負--當連雲的混凝七大壩建成以後,它將要安上小小的馬達,跟著機器捕魚船隊,一塊在無涯無際的水庫捕魚。這不比昔日,它運著村民在洪水茫茫的泛醫逃水災,而是在闊水清波的水庫上乘風破浪前進;這也不比舊時,它為窮人的衣著、為富人的口腹去淒苦地撈蝦捕魚,而是為人民、為國家增進財富而歡樂地工作。

(原戴《上海文學》1961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