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 宋航。
冬日,昆明人從未有過踏雪訪梅的念頭。寓居於這座不風不雅的城市,到城北隅的翠湖邊啜啜冷飲,便算一次踏青了。
翠湖曾是吳三桂鎮滇時遊心遣興的去處。湖麵不大,毫無煙波浩淼的萬千氣象,比之鄱陽的“秋水共長天一色”,或是洞庭的“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差得遠了,就連名字也頗有女兒氣。然而千古傳頌的《滕王閣序》雖有“漁舟唱晚”、“雁陣驚寒”的神妙筆觸,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些“興盡而悲來”的意緒還是深深地浸染了鄱陽湖光。至於《嶽陽樓記》,因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得以垂名宇宙,但其中“遷客騷人,每會於此”的幽憤亦隨之襲麵而來。偏離了功業、權力的翠湖謝絕了偉文雄詞,也脫卻了悲喜沉浮,溫婉地孕著那一抹翠色。
在翠湖的翠色裏尋不到季節的足跡,所以昆明人在湖畔常常做些不合時令的事,比如在冬日邀三五舊友列坐於湖堤上露天的小店內,每人點上一杯加過冰塊的飲料。這時距正式的夏日尚有半載,然而昆明人懶得看日曆,更不用說溫度計。在昆明,惟一能感受到寒暑之變的是一群來自西伯利亞的客人--紅嘴鷗。當它們在翠湖的水麵流風回雪般地飛舞時,昆明人才恍然大悟,冬天了。
紅嘴鷗是種候鳥,冬季飛臨,春季回歸。昆明人已經習慣於在湖濱散步或閑坐時,從身邊的小販手裏買幾片麵包(湖堤上很容易見到這類專賣麵包的小販),一點點撕下來,朝湖麵扔去,那些精靈們便會滑過一道弧線,輕捷地用紅如朱漆的小嘴接住。也有人索性將麵包碎片置於掌中,向前方伸出,一兩個大膽的精靈便會盈盈地停在他們的指間,給他們一個酥軟的吻。
關於紅嘴鷗選擇昆明作為越冬地的問題,這座城市的人從不去過問。他們隻是覺得,翠湖的翠色因那些遠客的到來而更讓人留連了。為了留住客人,他們買了麵包,清潔了水質,貼了禁止捕鳥的公告。一年後,更多的客人光臨了昆明。而冬日去翠湖與鳥相娛也固定成昆明人的生活習俗。
翠湖之外,昆明還有兩處水跡值得一提。
一處是滇池。這是雲南省內最大的淡水湖,號為“五百裏滇池”,因大觀樓長聯而名噪海內外。昆明人喜歡這首長聯的內容,尤其是將“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的帝王的偉業豐功化得隻剩了“九夏芙蓉”、“半杵疏鍾”的那部分,但昆明人極少能將此聯完整背出。從對聯本身來看,鋪排手法見於全篇。數百字的內容其實可以凝結得更精煉些。昆明人不務精致,這從該地不產手工藝品的傳統中見得出來,他們喜歡簡單。與其讓昆明人佇立大觀樓頭,眺望茫茫空闊的滇池,進而逸興湍飛,揮墨成文,倒不如讓他們去登登岸側橫臥如美人入睡的西山。西山上有諸多佛寺,大多建於明清時期。莽莽古木掩映下,終年晨鍾暮鼓不絕山林。寺中常植茶樹、梅樹,遇有花季,觀者如約而至,既為賞花,亦為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