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廣播學院 龍豔華。
讀過《井岡翠竹》的人自然知道袁鷹,也就會懂得他四上井岡時揮筆寫下“竹是井岡魂”的真正動人之處。沐浴著陽光雨露的井岡翠竹總是蓬蓬勃勃生長,瀟瀟灑灑奉獻。如今,百竹園的興建成為當地一個獨具匠心的景點,點綴了井岡山茫茫竹海,也裝飾著遊客們最清新的夢。
百竹園占地二百畝,引種祖國各地近二百種觀賞竹類,內有瀑布、假山、亭閣、詩詞廊、留芳圃,可觀賞,可垂釣,亦可遊樂,是一個集觀賞、休閑、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旅遊景區。園內曲徑通幽,幽徑兩側遍植淡竹、漫竹、紫竹、四季竹、鳳尾竹、雞毛竹、小佛肚竹、綠皮黃筋竹等形態、色彩各異的觀賞竹類。偌大個園子竹音清越,竹香繚繞,竹影疏朗,或淩空或匍匐,或圓或方,或綠或黃或紫,三五成群,獨占一方空間。它們各不相擾,卻都能以其獨有的風姿與魅力真實地展現自我,彼此相攜,彼此輝映,在同一片藍天下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山風吹過,颯颯竹喧傳遞著真誠致意,原本立於其間的我,竟頓時無藏身之地,原來我隻是凡世俗塵中的我。
龜甲竹是孤獨地站立在綠雲徑一側的,竹竿的節片像龜甲又似龍鱗,凹凸有致,堅硬粗糙,在竹家族中,它或許是個叛逆,不成規矩自成方圓,與其他靈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飄逸,多了些剛強與堅毅。
悄悄走近湘妃竹,依稀可辨積澱了無數個春秋的斑斑淚痕。美麗忠貞的娥皇、女英早已被永遠地化做一竿修竹,嫋嫋地從千百年前的荒原走來,融進每顆善良的心靈,用點點清淚浸潤著一個亙古傳揚的故事。
有山有竹當然有水,如意瀑高懸於園子正中,水流不急不緩,晶瑩的浪花卻濺得異常歡快,從高至低,由窄漸寬,猶如一襲迎風飄蕩的裙袂,腳跟緊緊纏繞著淙淙溪流,一路泉水丁當,演奏這天籟之音,滋養這竹之精氣。虛心閣就雄踞於如意瀑之上。這座以“虛心”明誌的仿古建築一洗雕染畫棟、繁文縟節的建築風格,於古樸、大方、明快中透析著中國古代文人虛懷若穀、清心寡欲、高潔無華的精神世界。這難道不正是井岡百竹園的主旨所在嗎?白居易“竹解心虛即我師”,在窮困潦倒中,他依然潔身自好,心係百姓;一首“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足以見證蘇東坡對竹的熱愛;清代的鄭板橋更是人盡皆知的“竹癡”,他畫竹、寫竹、種竹、夢竹,一生都在追求與竹的世界進行最完美的溝通。竹是感性的,亦是理性的,“竹林七賢”樂觀放達,笑傲人生,終究是因為靈魂深處他們早已把自己化作一株竹竿、一輪竹節、一片竹葉。可麵對竹,誰又能說,自己真正超凡脫俗?
也許,每一種竹都有美麗的故事或傳說,每一棵竹都有屬於自己的風情和韻味,每一片竹林都能承載起一個恬然的精神家園。
原載《人民日報》2002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