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德重建”解讀(1 / 3)

當今中國是否麵臨“道德重建”的問題與任務?如若麵臨“道德重建”的問題與任務,那麼它又是一種什麼性質和意義上的“重建”問題和任務呢?這是我們探討“道德重建”首先必須澄清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由社會變革和社會轉型引出的“道德重建”問題與任務,概言之,也就是已有道德不能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的問題和重新建立建構一種能滿足時代要求的新型道德的任務。從這一意義上說,隻要一個社會出現了新的道德需要,出現了已有道德不能適應或滿足時代需要(促進生產發展和建構新的社會生活秩序等要求)的問題,就意味著這個社會實際上麵臨著“道德重建”或“重建”一種新型道德的問題與任務。依此而論,我們不能不說,當今中國確實仍然麵臨著“道德重建”問題和任務。因為中國社會從近代以來就發生的,由社會的現代化轉變引發的傳統道德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生活需要的問題,以及建立建構新道德的問題,至今不但沒有得到圓滿解決,而且又在新的形勢下和新的層次上以更尖銳的形式被提了出來。這就是工業化的全麵推進、新技術革命的發生和市場經濟發展對我們民族的傳統道德乃至“傳統社會主義道德”都提出了新的更為嚴峻的挑戰,使已有道德不能適應時代需要的問題變得更為突出和尖銳,從而也使建設新道德的要求變得更為強烈和深刻。當今中國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嚴重“道德失範”便是其直接表證。

由現代社會變革和轉型引起和造成的已有道德不能適應時代需要的問題,一般又有兩類:一是性質不適應;二是結構性不適應。前者是指那種與“人的依賴關係”相聯係的傳統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範與現代社會生活要求的背離。由此而來的“道德重建”問題就是變革原有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並建立建構新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的問題,其中包括建立建構一些全新的道德規範,如破除封建整體主義和等級服從原則,確立平等、自由、公正、公平和誠信等公共倫理原則。後者是指傳統道德中所包含的一些積極健康的內容,由於帶有與傳統社會生活方式同構的文化特質,因而也有一個與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結構上的不適應問題。由此而來的“道德重建”問題,就是優良傳統道德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重建問題,即通過重塑或重構實現其與現代社會生活乃至與現代人格的結合,使其獲得現代社會特質,成為現代人的“實踐理性”或價值理性的有機構成。顯然,這集中表現為“傳統社會主義道德”在工業、新技術革命和市場經濟等條件和基礎上的“重建”,即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結構性調整,其突出表現就是適應“人的獨立性”的發展而使之獲得“現代性”和“主體性”的“重塑”。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些基本結論:當今中國麵臨的“道德重建”決不是“推倒一切重來”意義的“重建”,而是在批判繼承傳統道德的基礎上,依據時代特點和時代要求所進行的新型道德建構;實現優良傳統道德的現代重構和建立一些新的倫理道德價值規範,則是它的雙重歸一的任務;在此問題上,無論是那種“排斥一切”傳統道德特別是“傳統社會主義道德”的曆史虛無主義觀點,還是那種主張“回歸”道德傳統的複古主義“重建”觀點,都是錯誤且有害的。

把握當今中國麵臨的“道德重建”問題和任務,還有必要注意的是:(1)無論是建立建構新的倫理價值規範還是實現優良傳統道德的現代重構,都不隻是要在社會意識形態層麵上下工夫、做文章,而是同時還要在國民文化心理和生活意識乃至行為活動層麵上下工夫、做文章。這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實現社會意識形態層麵上的“道德重建”,而且要實現道德在大眾主體意識層麵上的“重建”,使新道德真正成為大眾普遍認同的社會公理,變成大眾生活實踐的價值理性和德性。相對而言,這後一層麵上的“道德重建”往往更為困難也更具實質意義。(2)由於“五四”以來中國社會所發生的“社會變革”和“道德革命”,尤其是那場“掃蕩一切”的“文化大革命”,實際上在一定範圍和程度上造成了對“傳統道德的不分青紅皂白”的嚴重衝擊,因而也造成了優良傳統的嚴重“失落”和敗壞;同時也由於伴隨市場經濟而來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道德價值觀所構成的對優良傳統道德的嚴重衝擊,實際上也造成了優良傳統道德的嚴重“失落”,因而實現優良傳統道德的現代“重建”確實也有一個恢複人們對優良傳統道德的必要信念問題。沒有這一點,就談不上實現優良傳統道德的現代重構和“再生”。但是,這不應被視為優良傳統道德現代重建的基本旨歸,其基本旨歸應當是服務和適應於時代所需要的新型道德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