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她終於恍然大悟。原來,樸木騎著車來,就是讓她看到他很健康,他不想讓她悲傷,原來他臉上的那些快樂都是做給她看的。
她想起那個夏天,在85中學門口遇見的樸木;想起在操場上給學生當裁判的樸木;想起在領操台上指點自己的樸木;還有暗中推薦自己到教育局的那個樸木。她發現自己既了解樸木,又覺得他是那樣的陌生。對於她來說,樸木就像一陣風,來了又走了,她抓不住,也摸不著。這樣想著的時候,藍秋心裏就開始後悔,應該給自己一個了解樸木的機會,也應該給樸木一個愛自己的機會。
從小樹林裏出來的時候,藍秋的心裏好受了一些。
女人的眼淚其實是很有用的,當悲傷襲滿心頭的時候,眼淚是最好的解藥。隨著眼淚一起流出去的,不僅是鹹澀,還有愁緒。
走在路上,藍秋想起了鍾偉,想起了藍紫銘,這些在生命中出現的男人們,她不知道該怎麼去評價他們,她知道她的心裏裝著這些人,她更不能辜負他們對自己的一片心意。她要在工作中排解這些情思。
還不到9點,清晨的陽光雖然有些耀眼,但紫外線的光並不強烈。藍秋看著時間還早,去自己承包的村裏還來得及,她在路上攔了一輛出租車,直接去了茂林村。
自從跟藍紫銘談話之後,藍秋在與村民打交道的過程中,注意了工作方法,按照每戶村民的不同情況,她給那些需要搬遷的村民們帶來了住宅樓的施工圖,讓他們先了解將來的住宅情況。對於那些被允許異地建房的村民,藍秋幫他們選擇新房基地,同時跟區裏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幫他們辦理手續。
在村民們眼裏,藍秋的到來,不是將他們從自己的家園裏趕走,而是幫他們做事,他們有話願意跟藍秋說,家裏有困難也願意找藍秋幫忙,他們與藍秋成了朋友。
隨著友情的加深,拆遷工作也在逐步地向前推進。
在一切準備就緒的情況下,在張龍發等村民的帶動下,藍秋承包的30戶村民終於搬出了自己的家。
他們搬家的那天,藍秋挨家挨戶地走了一遍。她發動駱平的朋友,借來了大卡車幫助村民們搬家,還自己掏錢請張大爺吃了一頓飯。
臨搬走前,張大爺在自家的院子裏抓了一把土,裝在了一個瓶子裏,他對藍秋說:“這個老宅子是我太爺留下來的,這個院子是我爺爺和我爸爸童年玩過的地方,我的兒子、孫子都在這裏長大,我真的不想離開。”
聽張大爺這樣說著的時候,藍秋就好像第一次看見他的時候,幫著往小框裏摘芸豆的情景。這一刻,藍秋想好了,她要給張大爺買些上好的芸豆種子,找個合適的地方再種上幾架芸豆。
那一天,讓藍秋很感動。她被農民們這種對土地的悲憫情懷而打動,回家的路上,眼淚不自覺地流了一路。
在經過了鄉野的風吹過後,藍秋知道自己打字的雙手,還有細膩的皮膚,已經不再那麼細嫩,從此後,她不會在意自己的容顏,因為她的心靈已經得到了鍛造,成為一個穩重成熟開朗的人,而更美好的則是她的心靈。
在拆遷工作中,藍秋和各單位參與拆遷的人結下了友情,他們互相幫助,小周在藍秋的幫助下,也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在區委門前的拆遷進度表上,藍秋所在的教育局第一,小周所在的經濟局第二,她們終於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別人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任務。
段曉妮聽說教育局第一個完成拆遷任務的時候,既感到驚訝,又難以置信。
“你們真的把那些農民都給遷走了?”她看到藍秋時,第一句就這樣問道。
“不相信你可以去區委問。”藍秋雖然跟段曉妮沒有解釋什麼,可隻有她自己清楚,這其中有他們的汗水,他們付出的情感,但是,也有更多的擔憂。一批又一批農民離開了他們祖輩賴以生存的家園,一批又一批農民失去了土地,他們今後隻能靠打工生存,而拋開這些因素,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將來糧食生產基地的範圍會逐步縮小,這些問題應該怎麼解決?
晚上,藍秋一個人走在街上,流連街燈、樹影,若有所思、若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