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經濟狀況的“晴雨表”GDP
小鎮上,一個荒淫的富人死了。全鎮的人都為他哀悼,當他的棺材被放進墳墓時,四處都是哭泣、哀歎聲,就連教士和聖人死去時,人們都沒有如此悲哀。第二天,鎮上的另一個富人也死了,與前一個富人相反,他節儉禁欲,隻吃幹麵包和蘿卜。他一生對宗教都很虔誠,整天在豪華的研究室內學習法典,當他死後,除了他的家人外,沒有人為他哀悼,葬禮冷冷清清。
一個陌生人對此迷惑不解,就問道:“請向我解釋一下這個鎮上的人為什麼尊敬一個荒淫的人,而忽略一個聖人。”
鎮上的居民回答說:“昨天下葬的那個富人,雖然他是個色鬼和酒鬼,卻是鎮上最大的施舍者。他荒淫奢侈,整天揮霍自己的金錢,但是鎮上的每一個人都從他那兒獲益。他向一個人買酒,向另一個人買雞,向第三個人買奶酪,小鎮的GDP因為他不斷增長。可死去的另一個富人又做了什麼呢?他成天吃幹麵包和蘿卜,沒人能從他身上賺到一文錢。當然沒有人會想念他的。”
請思考,GDP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價值總和。說白了,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年內創造的新的物質財富。GDP被譽為“經濟的世界語”,它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最直觀的晴雨表。
在我們已經知道的所有的經濟指標中,GDP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美國商業部長威廉?戴利說過:“當我們要尋找商務部的先驅們創造的對美國影響最偉大的成就的時候,國民經濟賬戶——今天稱之國內生產總值或GDP——的發明則當之無愧。”而保羅?薩繆爾森更是總結說:“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在他看來,與太空中的衛星能夠描述整個大陸的天氣情況非常相似,GDP能夠提供經濟狀況的完整圖像,幫助總統、國會和聯邦儲備委員會判斷經濟是在萎縮還是在膨脹,是需要刺激還是需要控製,是處於嚴重衰退還是處於通脹威脅之中。沒有像GDP一樣的燈塔般的總量指標,政策製定者就會陷入雜亂無章的數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最近20多年,我國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關注GDP,追逐GDP。我國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如翻兩番,達小康等)都與GDP掛上了鉤,國家戰略目標的確定,以及相應采取的財政政策、金融政策,都和對GDP的判斷有關。作為中國經濟的第一指標,GDP名副其實。
那麼,GDP究竟該如何統計呢?
經濟學家確定GDP最普遍的方法是,核算給定年度一國境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那麼實際中的GDP如何統計呢?讓我們從下麵這個家具的例子開始:
某林場每年采伐大量樹木,並將木材以1000元每米的價格賣給家具公司;接下來,家具公司將木材截取,打磨拋光後製成家具,然後以2500元的價格賣給家具零售商。最後,家具零售商再賺500元,以3000元的價格賣給消費者。那麼我們來算一下,在這個過程中,共創造了多少GDP呢?
你可能會將每一項交易的價格累積起來1000+2500+3000=6500元,但是這樣的結果誇大了實際的產出,因為它將木材的價值計算了三次,而將木工工作的價值計算了兩次。
避免重複計算的一個好辦法就是隻關注每個生產階段的附加值:
由於林場將自己砍伐的木材以1000元的價格售出,並未購入任何原材料,所以它為整個經濟增加了1000元的價值。
既然家具公司支付了1000元的原材料投入,並最終產出了2500元的家具,因此家具公司增加了1500元的價值。
最後銷售公司花費了2500元購買家具,又以3000元出售從而增加了500元的價值,因此最終價值500元的產出被創造出來。
因此,根據每個部分新增價值就是:1000+(2500-1000)+(3000-2500)=3000元。
但是這個計算還是太繁瑣,如果這個流通過程更複雜呢?於是聰明的經濟學家想到了一個更為簡便的辦法,隻關注最終的銷售額。既然消費者為最終產品的桌椅而支付了3000元,那麼價值3000元的總產出被創造出來。這種方法被稱作支出法。今天的經濟學家們發現了很多統計GDP的方法,但是上麵這種支出法是最常用的一種,得到了最為廣泛的應用。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GDP是算不“精確”的。GDP反映的是國民經濟的總體和總量,而現實中國民經濟總是處在不斷地變化中,總是有一些新興行業和新興企業,由於產生時間短,統計不規範,很難納入到國民經濟核算中,如當前的技術谘詢業、商務服務業、娛樂業等經濟活動很難準確納入GDP核算中,所以任何一個時點上的GDP隻能是相對準確數據。由於新興行業、企業的不斷規範,核算條件的不斷完善,GDP曆史數據會經常作出一些必要的調整,這是國民經濟核算的一個特殊現象。
GDP也不是萬能的,GDP不衡量社會成本(即本來應該由企業承擔卻讓外部承擔的成本),不反映資源耗減和環境損失。人們采伐森林、把汙染排放到空氣和水中,這些活動實際上減少了社會總資源和淨財富,但在現實核算中卻可以增加GDP。
有些GDP實際上是無用的。這個意思很簡單,搞建設的和搞破壞的在計算GDP時不會正負抵消,反而會負負得正。聽起來像是奇談怪論,但事實就是如此。比如某地投資1億元建了一座商業大廈,此項建設產生GDP3000萬元,但不久後由於道路工程需要,這座商業大廈必須炸毀異地重建。於是GDP隨之而來:爆破費用200萬元,爆破前必要的拆卸費用200萬元,再花1億重建商業大廈又產生GDP3000萬元……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產生的GDP是無用的——國家財富毫無增長。
GDP有時甚至是有害的。比如兩輛車在路上行駛,如果一切正常,是不會產生GDP的。但如果發生車禍,好,GDP隨之而來:傷者的醫療費用、亡者的喪葬費用,汽車的維修費用,保險公司的賠付等。但這樣產生的GDP對社會財富的增長作出貢獻了嗎?我們隻看到單位或個人蒙受巨大財產損失,人員傷亡損失。
總之,GDP是很重要的,但盲目崇拜GDP是不對的。錯不在GDP本身,而是人們對GDP的理解和追求方式。為求GDP的增長不擇手段,必將陷入“增長的異化”——沒有發展的增長,虛假無效的增長,短期行為的增長,不能持續的增長,結構失衡的增長,配置失靈的增長,危害社會的增長。
GNP體現國家的經濟水平
某地有這樣一個家庭,夫妻二人各有各的事業:妻子在家裏經營養牛場,一年的產值是10000元,丈夫在外地做建材生意,一年的產值是20000元。此外,他們還有一個商鋪出租給一個公司做中介公司,該公司一年的產值是100000元。我們知道,GDP和GNP的關係是:GDP=GNP+(外資生產總值—本國國民在外國的生產總值)。那麼,這個家庭的“家民生產總值”(GNP)就是丈夫和妻子的生產總值,就應該是30000元;這個家庭的“家內生產總值”(GDP)就是這個妻子和那個公司的生產總值,即GDP=30000+100000-20000=110000元。
請思考一下,GNP與GDP有何區別、聯係?究竟哪一個更能真實地反應國民生活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