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GDP,大家對GNP都感到很陌生,很大一部分人甚至不知GNP為何物,但事實上GDP(國內生產總值)在1980年代中期才開始采用,之前我國一直使用的就是GNP(國民生產總值)。
前麵已經說過GDP指的是一定時期內(一般是一年內)一國國境之內所有最終產品價值和所有勞務價值的總和。要注意的是:這裏指的是不管是國內企業的價值還是國外企業的價值,隻要在該國國境內發生就都應該統計在內。由於GDP的這一定義,很多人都相信它具有統計學上的偏頗性,尤其在經濟全球化日甚的今天,這種天然的偏頗性就顯得更加嚴重。因此,很多國家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富裕程度,都采用了“國民總收入”,即GNP指標。GNP國際上稱“國民總收入”,在中國叫做“國民生產總值”,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在國內和國外所生產的最終成果和提供的勞務價值。
從根本上而言,GDP、GNP兩者並不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它們都是對一國一定時期內產出水平的衡量。但從GDP和GNP的含義仍然可以看出,它們之間存在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前者是根據屬地原則來衡量一國財富的,後者則是根據屬人原則來衡量一國財富的。這一點從我們前麵的小故事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一般情況下,當一國處於資本流入大於流出的發展階段時,它的GDP會大於GNP;反之,當一國處於資本流出大於流入的階段時,GDP則會小於GNP。就當前世界的主要資本流動方向來看,歐美日發達國家是主要的資本淨流出國,而發展中國家則是主要的資本淨流入國。這意味著,對於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而言,用GDP統計出來的產出水平,會大於用GNP統計出來的產出水平。
也就是說,如果外資在這個國家內的生產總值和它在外國的生產總值相等,那麼這個國家的GDP就等於它的GNP。如果這兩個值相差不大,那麼這個國家的GDP也就約等於GNP。如果一個國家,外資在這個國家內的生產總值遠遠大於它在外國的生產總值,那麼這個國家的GDP就遠遠大於它的GNP。如果一個國家,外資在這個國家內的生產總值遠遠小於它在外國的生產總值,那麼這個國家的GDP就遠遠小於它的GNP。
那麼,GDP和GNP,究竟哪個能比較真實地反映一國國民的生活水平呢?一部分人認為是GNP。因為GNP是本國國民生產的總產值,而外資在該國的產值再大,也不是該國的。
但現在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GNP反映的是一國常住者留在本國的總收入,它與國籍沒有直接關係,不是中國人的總收入。GNP強調常住者,這個常住者與國籍無關。如果一個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生產,隻要它賺取的利潤沒有彙回去,也沒有進行再投資,這部分收入仍計入我國的GNP,隻有當它把利潤彙回國,或者在本國進行再投資,這部分利潤才從本國的GDP上扣減,形成GNP。同樣的,我們也要把本國在國外投資獲取的利潤且彙回本國的部分加在本國的GDP上,形成GNP。這樣一來,GNP雖然是一個收入概念,但並不是隻反映了國人的總收入,而是常住者的總收入。
最後,再讓我們來看一下GNP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
第一,生產法,是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第二,支出法,即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淨增或淨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
第三,收入法,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作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淨額(即間接稅減政府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間進行分配。這樣,將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上述各個項目加以彙總,即可計算出國民生產總值。
不談冰冷數據隻說市民賬本上的CPI
內陸某個城市裏有A、B、C三個人,A在較好地段有3套房,不上班,靠收房租就可以舒適地生活;B有一套房,上班賺工資;C沒有房,在菜場賣菜維持生活。
忽然有一天要收房產稅了,C說:“太好了,我沒房,收那幫炒房人的稅,我全力支持,房價大跌了,我就可以買房了。”B說:“沒關係,我隻有一套,收那幫炒房人的稅,我支持,房價大跌了,我可以再買一套。”A說:“哦,房產稅收多少?1%對吧,下個月房租漲5%。”
房租上漲了,C很鬱悶,想換個房子,發現大家房租都漲了,隻好忍。不過也不能吃虧,明天菜價也漲5%,嗯,就這麼幹。B和A去買菜,發現菜價漲了,很鬱悶,想換個菜場,發現菜價都漲了,隻好少吃點了。
一句話,對收入穩定的民眾來說,CPI升高了,你的生活水平就這樣下降了。
2010年經濟生活中使用最頻繁的熱點詞就是CPI。那麼什麼是CPI呢?CPI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它也是一種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如果CPI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因此CPI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而一般情況下,除非經濟生活中有重大的例如金融危機之類的突發事件,否則CPI是不可能大起大落的。
從宏觀經濟管理來講,CPI的轉正標誌著我國經濟已經漸漸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是經濟形勢回升的好兆頭;對專家學者來說,CPI轉正或許是判斷我國防緊縮和防通脹的轉折點;那麼對於直接受其深遠影響的百姓來說,CPI的轉正意味著什麼?
首先要肯定的一點是,CPI的轉正表明經濟向好的方向發展,對於百姓來說最大的利益就是增加就業機會,減少對失業和就業難的擔心。如幾十個大學生爭搶一個工作崗位的局麵或許可以有所緩解,在心理上得到一些安慰和穩定。但是另一方麵來說,CPI的回升也更多地增加了生活上的壓力,在收入得不到增長,收入的水平趕不上物價上漲水平的情況下,人們的實際生活水平會出現下降。
現在CPI的普及、認知率已經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就連趕早市買菜的大爺、掃地的大嬸都能張口就來,而且說得頭頭是道。CPI之風以猛烈的姿態,迅速刮進了千家萬戶。CPI並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數據,它來自於老百姓日常生活,同樣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CPI這三個英文縮寫的字母正實實在在地衡量和影響著籃子裏的菜品搭配。年初,綠豆、黑豆等雜糧的價格開始上漲,綠豆價格甚至一度飆升到每斤10元,盡管後來在國家調控之下,綠豆價格有所回落,但相比往年每斤才三四元的價格,綠豆的價格依然屬於居高不下。緊接著,大蒜的價格也一路飆升,最高達到每斤10元,賣出肉價。就在大家都在戲說“豆你玩”、“蒜你狠”之際,生薑也加入漲價行列,接著雞蛋、奶粉等漲價的消息不絕於耳。菜貴了,蛋貴了,油貴了,肉貴了,跟吃有關的東西都貴了。這場餐桌上的漲價由糧食起,被豬肉推動,最後發展成整個食品類價格的上漲,食品價格玩起了“撐竿跳”。而這些必需品的價格變動最終體現在CPI上,進而使得CPI成為一個舉國上下都關注的數值。
為什麼這裏重點說食品呢?要知道食品消費在CPI構成中占有34%的權重,近期的價格上漲直接影響到民眾的“菜籃子”。CPI上升一個百分點,與民眾消費支出的增加有著直觀的同向關係,而與民眾生活質量的下降又有直觀的反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