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看看下麵生活中的例子:
外出就餐:在2002年,100元足夠在一個中檔餐館點六個菜,可以滿足四個人的就餐要求;而在2010年100元隻能在同樣的餐館點三個菜,滿足兩個人的就餐要求。
罐裝液化氣:2002年的時候,100元能灌2罐煤氣;2010年隻能灌1罐煤氣。
大米:2002年1斤大米1塊錢,100元能買100斤大米;而在2010年,大米已經2塊多一斤,100元錢甚至連50斤大米也買不來。
啤酒:2002年時啤酒1.2元/瓶,100元錢能買83瓶;如今,啤酒2.5元/瓶,100元隻能買到40瓶啤酒。
CPI不是一個冰冷的數據,它牽動著社會民生的許多個環節,它的波動帶來的影響無人可以估計。人總得要買米買菜吧?人總得要有房子住吧?人總得要使用水電氣和其他公共服務吧?再說遠一點,人總得要在基本的生活滿足以後,有一個更高層麵的精神追求吧?比如在節日能有休息,能和家人團聚,能在合理承擔的範疇裏,旅遊、鍛煉、讀書……但是在上漲的物價麵前,很多和精神消費有關的項目已經被取消。而更多的人,已經開始對“水漲船高”的物價和“蝸牛爬行”的工資,失去了往日有多少收入就有多少消費的“安全感”。
當CPI不斷上漲時,物價上漲的壓力短期內可能無法減輕,對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說,應對CPI上漲一定要做好長期打算,一方麵要勤儉節約,合理調整家庭消費支出;另一方麵還是要形成投資理財習慣,大財可以理,小財也可以理,良好的理財方法可以減輕目前的物價壓力。
CPI增長很慘,CPI負增長更慘
讓我們隨著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去看看曾經在國會山托兒所中發生的故事。
斯威尼夫婦把孩子送進了這樣一個托兒所,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在國會上班的人,總共約有150對夫婦,大家彼此都願意照顧孩子,這些年輕的夫婦們共同組成了這家國會山托兒所,故事也就從這裏發生了。
這麼大的組織管理起來也不容易,最大的難點在於,必須確保每對夫婦都公平地作貢獻,像許多類似機構一樣,這家國會山托兒所以發行憑證的方法解決管理問題。
托兒所使用的憑證是一種票券,每張票券的持有者有權得到一小時的照顧嬰兒服務,代人照顧嬰兒的人在完成工作後,會根據工作時間從嬰兒家長那裏得到相應數量的票券。顯然,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避免有人推卸責任,它會自動確保,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對夫婦提供的托兒服務時間,恰好等於他們得到的托兒服務時間。
真正有意思的故事情節剛剛開始……
很快人們發現,這一體係需要有大量的憑證投入流通。連續幾天晚上有空又暫時沒有外出計劃的夫婦,將會努力積累票券,以備未來之需,而在他們積累的時候,其他夫婦的票券儲備肯定會相應減少。時間一長,各對夫婦一般都想保留足夠多的票券儲備,以便在不代人照顧嬰兒的時候,能夠連續外出幾天。
另一些夫婦擔心自己的票券儲備將會不夠,於是很想代人照顧嬰兒,而不大願意外出。於是代人照顧嬰兒的機會變得稀少了,這使各對夫婦更加注意維持自己的票券儲備,除非情況特殊,否則不願意輕易使用,這又使得讓代人照顧嬰兒的機會更為稀缺……
結果,突然之間,票券的流通量變得不夠了,嬰兒仍然是同樣多,父母也沒有變化,可是流通的票券卻變少了,少得難以滿足托兒所的需要了,國會山托兒所,這個最微小的經濟體,陷入了“通貨緊縮”和“衰退”之中……
看來通縮好像比通脹更難解決,不是嗎?
沒有一個詞比CPI更適合做2010年的經濟熱詞之首了,從2007年風傳的通縮到今年的通脹,中國人忽然發現自己的生活正在通縮和通脹之間蕩秋千。CPI大幅上升則通脹,大幅下跌則通縮,於是CPI這個純粹的金融術語就在各種各樣的預測分析中,把國人一會兒帶到價格齊漲的半空,一會兒又扔進更加黑暗的通縮泥潭。
我們都知道,CPI過快上漲會帶來通貨膨脹,而通脹則意味著自己會被“搶劫”。比如說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這就意味著,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隻可以買到價值97.70元的貨品及服務。可是你是否知道CPI負增長導致通縮意味著什麼嗎?通縮總是跟經濟不景氣聯係在一起。通縮將引起消費疲軟、就業機會減少、居民收入減少、社會消費能力下降等惡性循環。如果出現嚴重通縮,房地產等大宗商品有可能大幅貶值成為“負資產”。
對於老百姓來說,CPI大幅下降短期意味著消費品、生活用品價格降低,生活成本下降。但是社會商品、能源、勞務等由於供過於求,價格會持續下降,企業盈利水平也處於下降通道,市民工資收入水平也受到很大影響。同時,通縮意味著持有的資產實際價值在縮水,債務負擔加重,因而消費者處於消極消費的狀態。因此盡管通縮帶來了消費品價格的降低,但由於經濟不景氣造成的通縮,對老百姓來說並不是件好事。
那麼這一過程是怎樣的呢?不要大段的理論說明,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解釋:假設12個月之前自由市場上的原始利率的高度是5%,現在由於借貸市場上貨幣供應的減少,市場毛利率被拔高到7%(不考慮風險成分)。因此,從真實的時間偏好角度來看,7%的利率是過高的,這個高利率直接地影響到企業家的生產計劃。如果說,在5%的利率之下,企業家可以興建一個100人的工廠,那麼在7%的利率下,他可能隻能興建80人的工廠。也就是說,他低估了可用的儲蓄。本來有1萬個單位的資本可供利用,可是由於利率的攀高,他認為,好像隻有7000個單位的資本才是可用的。減工之後緊跟著的就是減薪,薪水減少了,接下來就是消極消費……也就是說首先實質債務加重→貸款人減少開支、出售資產→企業獲利下降進而刪減勞工成本、貸款人收入與資產價格下降→貸款人實質貸款增加、經濟需求減少(惡性循環開始)。此外通貨緊縮還會帶來一些負效應:企業利潤減少;個人預期收入降低;宏觀經濟悲觀衰退;價格下降;幣值上升;金融秩序混亂等。
通貨緊縮更深遠的影響是使人們對經濟產生悲觀情緒,持幣觀望,使消費和投資進一步萎縮,加速經濟的衰退。其次,物價的下降會使實際利率上升,企業不敢借款投資,債務人的負擔加重,利潤減少,嚴重時引起企業虧損和破產。由於企業經營的不景氣,銀行貸款難以及時回收,出現大量壞賬,並難以找到盈利的好項目,經營也會出現困難,甚至麵臨“金融恐慌”和存款人的擠兌風險,從而引起銀行破產,使金融係統麵臨崩潰。再次,經濟形勢的惡化與人們的預期心理相互作用,會使經濟陷入螺旋式的惡性循環之中。同時這種通貨緊縮還會通過國際交往輸出到國外,而世界性的通貨緊縮又會反過來加劇本國的通貨緊縮局麵。
因此,就像上麵說的那樣,在某種意義上通縮比通脹更有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