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漲幅為何與你的感受存在落差
在一家私營企業上班的黃女士,下班回家路過超市門口,沒經得住鹵味的誘惑,拐進去看了看。
說句實話,黃女士對這家鹵味館很是有些“意見”:往年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搞點特價、打折促銷,但是今年鹵味館不僅沒有一點表示,還把本地的鹵菜價格又抬上了一個新台階。
“泡蘿卜都要8元錢一斤,鹵牛肉也要34元一斤,以前這個超市隻賣26元呢。”黃女士嘀咕著,最終還是挑了一塊豬肘過秤。
“18元5,就這麼一小塊!”黃女士翻了翻錢包,零錢不夠,隻好掏出了一張100元,嘴裏再次嘀咕起來:“唉,100元錢一找散,撒手就沒了。不是說CPI漲了2.3%,怎麼菜就漲了這麼多?”
這也是很多市民的疑問:為什麼公布的上漲幅度和我們感受到的有差距?
統計局公布的CPI與我們在生活中的直觀感受有距離是正常的。要知道,統計部門發布的主要是宏觀數據,與個體感受存在差異。不要說普通人,就是經濟學家的感受也不一樣。對此,既不能說人們的直觀感受“不對”,也不能說統計數據“錯了”。假如全國有一個平均海拔數,那麼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會認為這個數低了,而生活在東南沿海的人會覺得這個數值高了。
在做具體解釋之前,先要說明CPI數據是如何出爐的。
CPI的計算公式是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CPI告訴人們的是,對普通家庭的支出來說,購買具有代表性的一組商品,在今天要比過去某一時間多花費多少。例如,若1995年某國普通家庭每個月購買一組商品的費用為800元,而2000年購買這一組商品的費用為1000元,那麼該國2000年的消費價格指數為(以1995年為基期)CPI=1000÷800×100=125,也就是說上漲了25%。
我國統計的CPI,由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娛樂教育文化、居住八大類產品價格構成,包括251個分類,涵蓋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麵。八大類產品在CPI中的權重不一樣,最高的是食品,占34%,其他的分別為: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14%、居住13%、交通通訊10%、醫療保健個人用品10%、衣著9%、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6%、煙酒及用品4%。
國家統計局調查員每個月要對各個調查點的各種商品和服務項目進行物價調查,鮮肉、鮮蛋等鮮活產品每5天要調查一次,其他商品則每10天調查一次。調查員采集價格時,不暴露身份,采取暗訪的形式。選取的商品價格必須是成交價。對於鮮活產品,不能選取早晨的高價和晚上的低價,必須選擇中間價。
采集完成後,整理價格資料過程包括審核錄入價格、計算月平均價格、計算規格品價格指數、計算基本分類價格指數、計算類指數和總指數。國家統計局有一個專門的軟件,隻要把調查員報上的原始數據經嚴格的審核後錄入電腦。好了,CPI數據就這樣生成了!
就像經濟學家說的那樣,沒有哪個物價指數能夠完全準確衡量通貨膨脹水平,CPI也一樣,它並非包羅萬象,比如住房之類投資品的價格就不能及時反映。按照國際統計慣例,房價不能納入居民消費價格調查範疇,而是屬於投資,因為房屋屬於一次性購買、多年使用,購買和消費在時間上是脫節的。居民消費價格調查中的居住類價格主要包括房租、水電燃料、房屋裝修等。此外,研究還表明,CPI還有偏高的傾向,一般會高估通脹率一個百分點。
上麵說過了CPI是根據居民普遍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加權計算得來的。但是在生活中,每個人的消費結構和生活方式是千差萬別的,像中國這樣收入差距明顯、各地消費習慣迥異的國家,不可能用一種CPI準確反映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例如,豬肉在中國CPI計算中所占權重非常高,據估算約占總體CPI的9%。但由於喜好素食或宗教文化等原因,有些人從不吃豬肉。對於高收入的人群,豬肉在其消費結構中不可能占那麼高的比例,汽油漲價對這部分人的影響可能更大些。
還有一個問題是CPI無法解決對新產品的處理,新產品隻有在投入市場足夠長的時間之後,才被並入CPI的計算中,因此,CPI經常無法捕捉到急速下降的產品價格。
因此百姓感受到“生活壓力大”,其實很多情況下是有CPI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CPI隻是反映價格總體水平的相對變動情況,但價格本身的高低、消費的總體水平,是CPI不能反映的。因為即使價格不變,消費數量、類型增加,質量提高也會給家庭的支出帶來壓力。例如,在教育支出方麵,如果學雜費、課本費等價格不變,就對CPI沒有影響。
平均收入的高增長在抵消了物價的低增長後,仍多出的部分顯示了低物價、收入高增長的格局,隻是由於消費者往往喜歡拿較小範圍商品及服務價格來與統計局公布的價格指數比較,比如,僅僅看到食品、肉類、雞蛋、水電、燃氣的價格,就會感到價格在上漲。而對市場上許多工業製品如:服裝、家電、汽車、電腦、通訊產品等不斷降價的商品,消費者往往視而不見。至於商品房的價格上漲,則按國際標準列入投資類,與CPI無關。所以,習慣隻看部分商品的漲價幅度的質疑者顯然“以偏概全”了。
CPI牽動你的股票漲跌
剛剛入市不久的股民小李發現,自己除了要惡補炒股基本知識和方法外,還需要對CPI這個股票技術體係之外的指標給予高度關注。他說:“我也不太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隻是聽老股民說,對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高低預測會成為許多股民操作的依據。過高則考慮暫時做空,低了或者合理數值則可以看多。”
他的這種看法正確嗎?CPI與股票的漲跌到底有什麼聯係呢?
股市是一個讓人幻想無限的舞台,它的波動既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暴富者,同時也湮沒了一個又一個投資的神話。正因為投資股市的風險大,其收益的可能性也會相應加大,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其實是股市的真諦所在,為投資者提供財富機會,創造財產性收入,是股市永恒的魅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