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昔日可買一房,今日隻抵一瓶酒——關注通貨膨脹要學的金融學(1 / 3)

通貨膨脹與我們的生活

33年前,四川的湯婆婆往銀行裏存了400元錢,當年這筆錢能買1套房子、400斤豬肉、1818斤麵粉、727盒中華香煙或50瓶茅台酒。今天,湯婆婆取出這筆錢,連本帶息835.82元,僅夠買420斤麵粉、69斤豬肉、40盒中華香煙。

通貨膨脹在無形中侵吞著我們的財富,影響著我們每個人。那麼,就我們所能感覺到的通貨膨脹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說起通貨膨脹,大家都不會陌生。在傳統的教科書中,關於通貨膨脹的描述一定是這樣的:通貨膨脹是紙幣流通條件下特有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當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時就會發生通貨膨脹,而這時貨幣會貶值,物價會上漲。

阿根廷曾經是繁榮興旺的代名詞,阿根廷的名字原意為“白銀之地”,或許這是因為它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坐落在拉普拉塔河岸,而拉普拉塔河在西班牙語中是“白銀之河”。盡管河水的顏色是渾濁的,可是河水上遊沉澱著大量的白銀。1913年,阿根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10個國家之一,甚至連總統在訪問中央銀行時也發出過這樣的抱怨:“這裏的金子實在太多了,過道都無法通行了。”

然而短短的60年後,阿根廷人的生活發生了變化。20世紀80年代末,阿根廷通貨膨脹率一度達到20000%,通脹使得每個人都戰戰兢兢,經濟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通脹吞噬一切,社會陷入極度混亂……阿根廷的一個省甚至決定發行自己的貨幣——帕特隆,盡管很多人都擔心這種貨幣不被企業接受,當地麥當勞別出心裁地推出了“帕特隆堡”的套餐:兩個芝士漢堡、一份炸薯條、一杯飲料。這個昔日富裕的國家逐漸被新加坡、日本趕超,甚至是鄰國智利。

紙幣是一種純粹的貨幣符號,沒有價值,隻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紙幣的發行量應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就會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因此,紙幣發行量過多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是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

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十分迅速的傳導性。任何一部分的商品的漲價,將會很快地通過各種渠道推動其他商品的漲價。以此次正在中國發生的通貨膨脹為例,先是食品價格的上漲,緊隨其後的必然是工資的上漲。而工資在各種商品的生產成本中占有重要的權重,這一成本的上升必然會帶動中國物價的進一步上漲。

貨幣的增加不等於財富的增加,使我們富有的是商品,而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資源的稀有限製了商品的充裕性。讓錢幣加倍無法使這些資源突然出現,或許我們一時間會感覺自己更富有了,但顯然我們所做的一切隻是在稀釋貨幣供給,由於大眾急著花掉他們新發現的財富,於是商品價格也會上漲一倍,或者至少漲到供需平衡,不會出現拿著貨幣卻買不到商品的情況。

顯然我們知道,當貨幣供給增加時,會使其價格下跌,而這樣的改變不像其他商品那樣會為社會帶來好處,社會大眾不會因此而更富有。新的消費或資本可以提高生活水平,但是新貨幣隻會使物價提高,換句話說,我們的購買力被稀釋了。

事實上,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貨幣的用途隻在其交換價值,其他商品則有各種“實質”用途:商品的供給增加能滿足更多消費者的欲望,但貨幣隻能用於未來的交換,它的用途在於交換價值或“購買力”。

要知道通貨膨脹表現出來的危害不隻是物價上漲那麼簡單,通貨膨脹是我們個人投資者的敵人,日常或波動性的股價改變雖然驚心動魄,最讓投資人擔心,卻不是個人投資者最大的憂患。通貨膨脹的侵蝕力量才真的令人害怕,以5%的通貨膨脹率來說,你的鈔票的購買力在不到15年內,就會少掉一半,在隨後的5年內,又會再少一半。通貨膨脹如果是7%,隻要經過21年,也就是從61歲“提早”退休,到82歲為止,你的鈔票購買力就會降到隻有目前的1/4。然而現在82歲卻是日漸常見的平均壽命。這點顯然是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個人已經退休,沒有辦法再增加資本,抵消通貨膨脹對購買力可怕的侵蝕。

通貨膨脹刺激經濟的故事就如同上帝愚弄人們的花招,它讓就業機會看上去更加誘人,誘使人們接受工作,這就好像一場全民參加的賽跑,它表麵上創造了經濟的繁榮,實際上損害了廣大人民的生活。如果人們對經濟形勢多了解一些的話,人們是不會接受的。米爾頓?弗裏德曼說過這樣一段有名的話:“通貨膨脹開始的數月或數年,就像飲酒剛開始的幾口,感覺很不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錢花,物價的上漲跟不上金錢的增加。隻有當物價迎頭趕上的時候,其後遺症才開始顯現。”

美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希勒曾經作過關於通貨膨脹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7%的民眾認為通貨膨脹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窮,而隻有12%的經濟學家認同這樣的觀點。當被問到,如果工資和物價以同等的比率上升,能否讓你更加滿足。結果有49%的民眾認為可以,然而對此隻有8%的經濟學家讚同。

通貨膨脹對社會從來沒有好處,隻是犧牲一群人的利益來造福另一群人。通貨膨脹是用欺詐的方式侵占他人財產,在自由市場中,價格是市場經濟的核心,是資源配置的最主要手段。而通貨膨脹恰恰會打亂市場價格反映給經濟體的正常信號,一旦這個信號失真,很多企業和個人的行為會出現明顯的非理性,導致經濟體的混亂,甚至經濟危機。就如同美國達拉斯聯儲主席理查德?W.費舍爾所說:“通貨膨脹是一股非常可怕的力量,不管它看起來多麼誘人,但最終都將以災難收場。”

世紀回眸:我國的通貨膨脹

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07年10月份美國CPI漲幅達到3.5%,10月份歐元區CPI漲幅達到2.6%,比前一個月上升0.5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超過歐洲央行2%的預期目標。在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物價快速上漲,俄羅斯、南非、阿根廷、越南CPI超過8%。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全球食品價格比上年上漲了9.8%,其中,中低收入國家食品價格上漲了9.7%。2007年一季度,全球食品價格同比上漲了11.6%,其中,中低收入國家上漲了8.7%。應該說,全球的通脹壓力都在增大。

通貨膨脹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它在很多國家都曾發生過或者正在發生。那麼,我國之前是否也曾出現通貨膨脹呢?這些通貨膨脹是怎樣發生的呢?

目前,我國物價持續上漲,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等各種物價指數居高不下,通貨膨脹已經初露端倪,社會上關於通貨膨脹的關注也不斷增強。通貨膨脹對我國老百姓來說其實算不上新鮮事物,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我們已經幾次經曆過了。

第一次通貨膨脹發生在1980年,從1980年開始,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經濟開始快速增長,而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國也經曆了改革開放後的首次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運行上,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迅猛,投資規模激增,財政支出的加大致使出現較嚴重的財政赤字,以及盲目的擴大進口導致我國外彙儲備迅速接近於零,外貿赤字嚴重。

在廣義貨幣供應量(M2)上,1980年比1979年新增貨幣384.8億元,而從1970年到1979年每年平均新增貨幣僅為90多億元。在價格指數方麵,1979年、1980年物價出現了明顯上漲,1980年通貨膨脹達到7.5%,其中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同比上漲7.1%,在CPI的上漲中占了很大比重。但值得注意的是,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在這次通貨膨脹中並沒有伴隨CPI同時上漲。

針對此次通貨膨脹,我國主要采取了嚴厲的宏觀調控手法:比如壓縮基本建設投資、收縮銀根和控製物價等辦法。結果這次通貨膨脹從1979年出現萌芽,到1981年基本得到遏製,曆時兩年多時間。

第二次通貨膨脹發生在1984年。這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通貨膨脹的原因就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引起社會總需求過旺,工資性收入增長超過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導致成本推動。我們從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價格指數就可以看到。1981—1983年,每年平均新增貨幣400多億元。貨幣增長速度為22%,1984年比1983年新增貨幣竟高達1071.3億元;在價格指數方麵,1985年,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8.7%,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9.3%,其中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同比上漲8.6%。這次通貨膨脹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曆時3年才消除。

第三次通貨膨脹發生在1988年。可能很多人對1988年的搶購風潮還記憶猶新,那可算得上是新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一幕:大到百貨大樓,小到街邊的雜貨鋪,都擠滿了瘋狂搶購的人。什麼東西都搶著買,珠寶首飾、電視機,甚至是肥皂、大白菜,不管是否用得著,也不管一時能用得了多少,買到手再說,有的人家搶購的肥皂幾年後還沒用完。CPI創造了新中國成立近40年以來上漲的最高紀錄,同比上漲高達18.8%。在如此之高的CPI背後,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同比竟然還上漲了23%,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也上漲了15%。在廣義貨幣供應量(M2)方麵,從1984年到1989年,平均每年新增貨幣1500多億元,到1989年貨幣存量已達11949.6億元,應該說,貨幣供應量的大規模增加是形成此次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

這次通貨膨脹從1987年到1989年持續了3年時間,在治理上取得了明顯成效,到1990年物價水平普遍下降。

第四次通貨膨脹發生在1993年。1993年和1994年的中國經濟就如同吃了興奮劑,開發區熱得冒煙,股票在瘋漲,期貨被熱炒,資金湧動,泡沫泛起。許多人按捺不住暴富的誘惑,“下海”經商成了一時潮流。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多了起來,物價也漲了起來,連平常吃的大米白麵、菜肉蛋奶的價格也一個勁兒地往上躥。日常花銷增加許多,工資卻沒漲多少,人們感覺鈔票又不值錢了,不少人又在搶購囤積值錢的東西。1993—1994年3年間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年均同比上漲分別為19.5%,18.6%,24.4%,與前三次通貨膨脹相比,這次通貨膨脹各種指標上漲尤為嚴重。以農產品為代表的基礎價格上漲所形成的成本衝擊型通貨膨脹,是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特征。

那麼這一次通脹是怎樣降溫的呢?首先,貨幣政策總體上打出了適度緊縮的信號,開出的“藥方”大致如下:一是控製基礎貨幣供應。1994年,彙率並軌後,買入外彙成了中國人民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中國人民銀行同時收回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再貸款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貸款),從而對衝抵消過多的貨幣,實現基礎貨幣的穩定供給。二是強化信貸控製。商業銀行的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開始“分家”,中國人民銀行強化了對固定資產投資貸款的監控,同時整頓金融秩序,製止違規拆借資金,整肅金融機構。資金流動受到有效約束,猶如釜底抽薪,固定資產投資自然迅速降溫。三是提高存貸款利率,保護儲戶利益,鼓勵儲蓄。

從1993年到1996年,各項政策逐漸發揮作用,通貨膨脹率成功地降了下來,經濟增長率回落到一個合適的水平,國家經濟避免了大起大落的震蕩,因此人們形象地稱其為“軟著陸”。

今天,我們遇到的物價上漲麵臨著一些與以往不同的新情況。比如我國當前物價上漲的特點在於出現了居民消費物價指數、房地產價格和金融資產價格的同時上漲,因此,僅僅采用單一的貨幣政策來抑製當前的物價上漲是行不通的。不僅如此,本次物價上漲較之前4次通貨膨脹麵臨著更為複雜的外部經濟環境。首先,由於2004年6月以後美聯儲連續17次調高基準利率,導致2007年次貸危機的產生,該危機向物價的轉嫁導致全球物價上漲,同時利率的調高使美國國內麵臨嚴重的流動性不足;此後美聯儲的不斷降息,使我國通過加息抑製物價上漲的空間越來越小。其次,國際市場糧、油等農產品價格的普遍上漲使我國物價上漲的壓力加大。最後,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位運行,推動了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揚,國內成品油一旦受之影響大幅提價,這個“工業糧食”漲價將帶動一大批工業消費品生產成本推動下的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