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昔日可買一房,今日隻抵一瓶酒——關注通貨膨脹要學的金融學(2 / 3)

劇烈的貨幣政策對經濟的衝擊如果沒有別的政策來抵消,將得不到預期的效果,我們應該采取多種政策相互配合的策略,有效地治理通貨膨脹,撫平經濟周期的波動。

通貨膨脹從何而來

1921年1月德國每份報紙的價格為0.3馬克,隨後上升為1922年5月的1馬克、1922年10月的8馬克、1923年2月的100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馬克。在1923年秋季,價格實際上飛起來了:一份報紙價格10月1日2000馬克、10月15日12萬馬克、10月29入100萬馬克、11月9日500萬馬克直到11月17日7000萬馬克。

另外還有一些故事講通貨膨脹下的德國:

一個小偷去別人家裏偷東西,看見一個筐裏麵裝滿了錢,他把錢倒了出來,隻把筐拿走了;德國街頭的一些兒童在用大捆大捆的紙幣馬克玩堆積木的遊戲;一位婦人用手推車載著滿滿一車的馬克,一個小偷趁她不注意,掀翻那一車紙幣,推著手推車狂奔而逃;一位家庭主婦正在煮飯,她寧願不去買煤,而是燒那些可以用來買煤的紙幣。

這些誇張得讓人心酸的小故事就是通貨膨脹的真實寫照,嚴重的通貨膨脹會損害我們的幸福和希望,那麼通貨膨脹從何而來呢?

大家都知道通貨膨脹是個侵蝕財富的大問題,物價總水平的持續、全麵的上漲,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作為一種貨幣現象,大家所熟知的它的導因之一就是印的票子太多了,使貨幣供給的增長率遠遠高於經濟體整個產出量的增長率,而讓更多的貨幣在市場的供求中追逐和競購較少的物品。

為了弄清通貨膨脹的成因,經濟學家們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探索。關於通貨膨脹的原因,奧地利學派先提出了頗具爭議的觀點,他們把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指向政府,馮?哈耶克曾經指出,政府控製貨幣史造成貨幣體係不穩定的原因,他嚴厲的批評說,政府控製的貨幣政策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不論何時何地,通貨貶值都是政府行為的後果。為什麼不能依靠市場自發力量來提供人們所需要的交換媒介呢?

緊接著,奧地利學派的新領袖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更嚴厲的指出:“隻有政府這個機構,既能把白紙印成錢來花費,又能濫印紙幣而讓其變得一文不值。”也認為:“要說曆史大部分是通貨膨脹的曆史,我認為這毫不誇張,一般而言,通貨膨脹就是政府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精心炮製出來的。”

下麵是經濟學家們羅列的幾個主要理由:

①通貨膨脹使得我們的國債更便於管理,因為我們可以用更便宜的美元償還之。

②在一個全民負債的民主國家,政府自然是選擇有利於債務人的貨幣政策,以期贏得選舉的勝利。

③通貨膨脹有助於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以實現選民所要求實行的社會項目,從而避免了不利於政治選舉的選項,如提高稅收等。

④通貨膨脹容易與經濟增長相混淆,而經濟增長又容易與經濟健康發展相混淆。當然,從理論上講,GDP是考慮了通貨膨脹的,但通貨膨脹數字是否被人為操縱,那就不得而知了。

⑤通貨膨脹導致名義資產價格上漲,比如說股票和房地產價格,從而給選民製造一種創造財富的假象,即便是他們手中資產的實際購買力已經下降。

所以,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政府一方麵在製造通貨膨脹,另一方麵又在掩蓋通貨膨脹。由貨幣供給擴張而造成的通貨膨脹之所以能夠處於無形之中。最後讓我們記住艾倫?格林斯潘則在1966年撰寫的《黃金與經濟自由》中對通貨膨脹的描述吧:“將財富秘密充公的計劃”。空穴不來風,比如伯南克就曾在華盛頓特區全國經濟學家俱樂部發表演講。在這次演講中,他打了一個從直升機上撒錢的比喻,表示美國經濟可以通過政府財政(降低稅收)和貨幣政策(印刷鈔票)來實現高速增長。這就是有名的“直升機理論”,從根本上講,這就是在鼓吹通貨膨脹。

好了,還是讓我們回到本來的問題上: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這種觀點認為,由於生產成本增加而引起的通貨膨脹。資源價格上漲後生產率沒有相應地提高,那麼最終將導致產品價格提高。比方說,對一家汽車製造商來說,鋼鐵的成本便是鋼鐵製造商出售鋼鐵的價格,而當鋼鐵價格上升時,那麼汽車生產的成本就會增加,由此帶來整個價格水平的上升。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這種觀點認為,由於總需求過大而引起的物價水平上升,通貨膨脹是由於總需求過度增長所引起的,由於太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產品,或是由於產品和勞務的需求超過了現行價格條件下可能的供給而導致物價水平上升。

貨幣主義者認為,在一個穩定的經濟體內,貨幣供給與商品和服務的數量總體上是一種平衡關係。當然,在這一框架內,如果某一商品或服務的需求發生變化,那麼其價格也將發生變化。不過,這種變化會被係統內的其他變化所抵消。也就是說,總需求和總價格仍將保持不變。

導致總價格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貨幣供給的擴張,或者說商品和服務供給的緊縮,這實質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政府把價格上漲歸咎於需求,實際上就等於把通貨膨脹解釋為經濟增長。也就是說,我們成了我們自身成功的受害者。但事實上,真正意義的經濟增長將導致消費價格下降,因為經濟增長意味著生產性產出增加,也就是說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增加。這樣,在貨幣供給未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消費價格自然是下降的。

簡單打個比方,當人們解釋為什麼會被淋濕時,都會說因為下雨,而不是說由於高氣壓南下與冷氣流相遇等,同樣,人們在麵對通貨膨脹時,也隻是知道成本增加,需求拉動,人們並不知道貨幣增長的根本原因。而大家都知道,現代社會隻有政府才有權印刷鈔票,所以,通貨膨脹的成因,就是政府發行了過量的鈔票。這是通貨膨脹的成因,也是通貨膨脹的唯一成因。

與通貨膨脹對決

津巴布韋2008年7月的通脹率寫下天文數字:2.31億%。2009年1月,央行發行100萬億津巴布韋元的大鈔,1的後頭有14個0,也算是一項世界紀錄。為了抑製猶如脫韁野馬的通脹,津巴布韋政府在4月正式廢掉國幣,宣布以美元和南非幣為流通貨幣,不過舊津巴布韋元還是在民間繼續流通。

在津巴布韋,一旦出了大都市,強勢貨幣一文難求。城市的巴士司機有小額美元或南非幣可找零,鄉下商店雖然沒有,但山不轉水轉,店家會給顧客糖果、巧克力,或是在收據上注明下次消費可享折扣。首都哈雷拉,一位大媽抱著總值3萬億津巴布韋元的鈔票搭公車,隻為了支付約合3.5元人民幣的車費。更有意思的是,司機大叔根本懶得清點,收下就對了。

通貨膨脹是目前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麵對的問題,那麼我們該如何對抗通貨膨脹呢?

通貨膨脹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多少年來經濟學家們一直為解決通貨膨脹苦苦思索,當然也為理清這一問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20世紀的經濟學界有一位偉大的與凱恩斯齊名的經濟學家,他也是“二戰”以後至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他也是一位貨幣主義者,他的思想對現代貨幣經濟理論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無法估量,他的名字叫弗裏德曼。

雖與凱恩斯齊名,但弗裏德曼的經濟學理論卻與凱恩斯的背道而馳,在當時的經濟學界,凱恩斯的主張政府幹預經濟的理論正如日中天,而弗裏德曼的理論卻恰恰相反,他反對政府幹預經濟,認為政府的幹預常常加劇了經濟波動。

弗裏德曼建立了貨幣主義學派,他認為,無論擴張和緊縮的貨幣政策不僅不會使就業和價格穩定,反而會使情況更加惡化,價格和就業有可能大幅度震蕩,因此通過控製貨幣數量來穩定價格就可以消除經濟波動。一句話總結,通貨膨脹僅僅是一種貨幣現象,那麼如何對抗通貨膨脹呢?弗裏德曼開出的藥方是,隻有貨幣增長速度與產能增長速度一致,才不會出現通貨膨脹。經濟發展多少,貨幣就增長多少,隻要控製貨幣供應量,就不會有通貨膨脹。弗裏德曼甚至提出,由電腦取代中央銀行的功能反而更好,隻需在電腦上設定貨幣數量能有穩定的成長率即可。他曾經這樣嘲笑凱恩斯主義者的貨幣政策:“我們可以用一匹馬來代替聯邦儲備當局,在每年的第一天,這匹馬會站在聯儲局總部門口回答有關貨幣政策的問題。”記者會問:“今年的貨幣供給將如何發展?”這匹馬跺了4次蹄,結果第二天報紙新聞就會登出:“聯儲局又要增加4%的貨幣供給了。”

1973年,智利軍事政變以後,皮諾切特開始當權,當時的智利混亂不堪,大範圍的失業和通貨膨脹嚴重並存,皮諾切特政府邀請弗裏德曼為智利的經濟病痛出謀劃策,弗裏德曼實施了休克療法,大量削減政府開支降低貨幣總量,盡管這樣的措施有效地抑製了通貨膨脹,但是智利也經曆了嚴重的衰退,國民收入下降了13%。今天,關於智利改革的討論仍在繼續,但是無論如何,弗裏德曼一生都在捍衛他的自由主義思想,這一點足以讓全世界的人記住他。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一個對抗通脹的方法:控製貨幣供應。而為了降低通貨膨脹,政府必須做的就是,讓增加貨幣供給的速度慢於經濟的增長,這正是撒切爾夫人經濟政策的基礎,而這種方法卻最終被放棄了。被放棄的原因是,政府從來不能達到其貨幣供給增長率的目標。

這雖然是一個簡單易行的遏製通貨膨脹的方法,但卻很少有人敢用,這個方法就如同阻斷通貨膨脹這個發動機運轉時所需要的燃料,並以此來放慢貨幣增長。但遺憾的是,由於高通脹帶來的高貨幣需求,那麼驟然減少貨幣供給的企圖會使得利率陡然上升,進而激發一次嚴重的經濟緊縮。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也可以改變或改善通脹:

第二個方法,通過貨幣政策進行調整。比方說,央行為了減緩通貨膨脹采用升息的政策,以引導市場利率上升,使企業融資的成本增加,承擔較多的利息支出,從而降低了投資的需求。另一方麵隨著更多的資金會流到銀行體係,有助於抑製消費從而緩和過渡期的經濟。在格林斯潘就任期間,這個目標的實現過多的是依靠個人判斷而不是製度保證。毫無疑問,美聯儲的政策對產量和就業有實質影響,但這些影響是暫時的。

但是事情卻不是這樣發展的。1979年,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保羅?沃爾克開始徹底治理通貨膨脹。一時間,美國的利息率達到了20%以上,國家經濟陷入衰退,盡管在這之後全球通脹這個幽靈就銷聲匿跡了。可是沃克爾,這位後來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至今回憶起那段經曆仍然是非常痛苦的,他似乎永遠不願意再提起那段時光。

沃克爾實行的高利率使得1982年的實際GDP下降了約2%,而當年的失業率接近10%。據說當時憤怒的農民給沃克爾送去了一袋袋腐爛的食物,情緒激動的群眾甚至在美聯儲的會議室裏揮舞彎刀,一名美國參議院的共和黨候選人甚至說沃克爾的“高利率政策正在扼殺美國經濟並導致了上百萬的美國人失業”,人們擔心這種日益嚴重的衰退會演變成經濟蕭條,直到1983年,貨幣增長速度逐漸開始改善,一起都慢慢變好了,盡管沃克爾最終因消除了兩位數的通貨膨脹而在今天廣受讚譽,但當時他所采取的行動卻遭到廣泛的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