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美國樓市開始萎靡,房價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通過抵押獲得融資。由於貸款不能按期收回,放貸機構以及購買次貸債券的投行和對衝基金等開始出現大額虧損。隨著2007年8月2日,貝爾斯登表示,美國信貸市場呈現20年來最差狀態,歐美股市全線暴跌開始,次貸危機全麵爆發,並迅速席卷美國、歐洲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那麼,這次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要大於上次的互聯網危機。由於互聯網產業並不是影響國計民生的核心產業,因此互聯網泡沫破滅較少衝擊到實體經濟。而次貸危機由於涉及美國的金融業,因此不可避免地蔓延到實體經濟領域。
房價漲勢停止和現房存貨的增加,將使得建築商不願開始新的工程,在現有工程結束後,他們將解雇工人。受在建工程工期的影響,這一現象將滯後於房價疲弱3~6個月。隨著失業率的上升,美國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降低,耐用品訂單將出現顯著下滑。耐用品訂單的下滑,將影響到上下遊企業,並引發進一步的非農就業人口下降。
伴隨耐用品需求疲軟的是服務業需求的疲軟。美國服務業不僅是GDP貢獻的主要部門,也是邊際資本創造就業最多的部門。服務業就業數據不佳,將使得美國居民收入進一步降低。
遭遇次貸衝擊的金融部門的存貨滅失(次貸資產減計),產生了迫切的融資需求,這吸收了經濟體內的很多貨幣資本。這些資本本可投向其他產業產生新的就業,但現在卻用於彌補金融部門資產虧空。這使得美國經濟創造就業的能力大幅降低,失業人口節節攀升。
回眸日本金融危機
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的股票市場和土地市場熱得發狂。從1985年年底到1989年年底的4年裏,日本股票總市值漲了3倍。土地價格也是接連翻番,到1990年,日本土地總市值是美國土地總市值的5倍,要知道美國國土麵積是日本的25倍!兩個市場不斷上演著一夜暴富的神話,眼紅的人們不斷湧進市場,許多企業也無心做實業,紛紛幹起了炒股和炒地的行當——全社會都為之瘋狂。
幸福來得太快了。正當人們還在陶醉之時,從1990年開始,兩個市場迅速走向崩潰,股票價格和土地價格像自由落體一般往下猛掉,許多人的財富一轉眼間就成了過眼雲煙,上萬家企業迅速關門倒閉。經濟繁榮如同曇花一現,人們形象地稱其為“泡沫經濟”。
那麼,日本的經濟泡沫是怎樣產生又是怎樣破滅的呢?
20世紀80年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不僅低端產品在國際上有很強的競爭力,就連鋼鐵、摩托車、家電、汽車等行業也因為物美價廉而在世界上有極強競爭力,並且還在不斷擴大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但是一場突然而至的經濟危機卻毀了這一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開始了緩慢的恢複,而帶來經濟發展契機的是1950年的朝鮮戰爭,這次戰爭讓日本成為所謂聯合國軍的戰略後方,大量戰略物資源源不斷運往日本,而如果運輸成本太大的物資則在日本就地生產,就這樣日本經濟的機器日夜不停地運轉了起來,比如大家熟悉的電器廠商三菱重工,就是當年生產坦克大炮的,至今日本人還保留了這些生產線。
同時日本的消費市場也火爆起來。各國軍人在日本吃喝玩樂,也帶動了當地巨大的消費需求,由此日本經濟一發不可收,到1960年代,日本經濟的元氣已經基本恢複,且發展神速,1980年代的時候,日本經濟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階段,一個可以叫板美國、和美國爭霸的階段,日本對美國的統治地位形成了威脅。當時日本GDP達到了美國GDP的一半,這是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而個性張揚的日本人則開始到處收購,比如收購好萊塢,收購洛克菲勒帝國大廈,要知道那個時候美國資本主義的象征不是在911事件中倒下的世貿大廈,而是洛克菲勒帝國大廈,這個華爾街的標誌性建築。日本人堅定地認為超過美國是指日可待的事情。美國的貿易逆差達到創紀錄的1000億美元,美國感受到來自日本的強大經濟威脅。這使得美國人驚呼,日本要和平買下整個美國。
這個時期,日美貿易順差加大,而美國麵對日益增長的貿易赤字,憂心忡忡,坐立不安。焦躁的美國人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加大出口,減少進口,以此達到貿易平衡。於是美國利用對日本的控製能力(日本在二戰後,作為戰敗國,被為美國從軍事,政治上控製,也就間接地控製了日本的經濟)製訂了一個現在來看完美的打擊日本經濟的行動。
在當時看來,美元兌日元貶值的要求很合理,於是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之下,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傑哈特?斯托登伯、法國財長皮埃爾?貝格伯、英國財長尼格爾?勞森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彙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這就是有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後,日元對美元的比價在三個月內就從263日元降低到200日元,再降低到1986年的152日元和1987年的121日元。
日本人隻看到了貿易平衡,卻沒想到,日元不斷升值帶來了一個副產品,大量國際資本流入日本,預期日元升值。熱錢進入日本後,根據熱錢贏利穩定,變現方便的特點,分別進入日本的股票、房地產、實體企業(主要以對賭形式進入)、古董文物。導致日本房地產、股市大幅度上漲,資產泡沫化開始嚴重起來。
這還隻是第一步,接下來美國政府又要求日本政府自動約束出口——1989年日美《維持市場秩序協定》簽訂後,日本被迫采取對美出口的自動限製措施,日美彩電摩擦才平息下來。
與此同時,美國通過各種手段,限製、打擊日本的出口企業。1985年達成協議,禁止日本的9種鋼鐵商品進入美國市場。
這時日本經濟終於出現了問題,怎麼辦呢?美國建議日本通過擴大內需來刺激經濟的發展,於是日本開始降低利率,加大國內建設。日本政府為了刺激內需,大幅降低利率水平,給予房地產行業很多優惠政策。熱錢大量進入房地產、股票而開始抬高日本房屋價格,股票也不停上漲;日本企業因為企業利潤下滑和房地產、股票市場的賺錢效益顯現,也大量湧入。日本老百姓在存錢利息下降和房屋價格不停上漲的局勢下,讓曾經藐視虛擬經濟的日本人民的投資欲望空前高漲(過半日本家庭加入股票市場),理財成為日本的時髦。於是,股票和房屋價格直線上漲,日本土地價格也飛漲。
在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股市創下當時的曆史最大暴跌紀錄。為了保持美國市場的吸引力,避免陷入危機,美國政府要求日本繼續保持低利率和寬鬆的金融政策,日本從而放任了泡沫的膨脹。
這之後,美國金融界大量潛入日本,賺取日圓升值利潤,利用金融杠杆對賭等。
股市房市的上漲迫使日本央行實行宏觀調控,不得不推行貨幣緊縮政策,日元利率上漲到6%,大量熱錢開始撤離日本股市房市,日本股市房市應聲下跌。在1997年的時候,日本股市已經開始從40000多點下跌,步入經濟蕭條階段。自從1990年開始,日本股市見高點以來一直處於漫漫熊市。然而即使此時已經跌了7年,日本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仍然達到驚人的150倍。比2008年中國股市6124點時候股市平均70倍市盈率,還多了2倍多。股市的下跌使得日本大量中產階級破產,而房地產的下跌則使得日本資產階級破產。
1991年日本經濟正式步入崩潰,直到2003年才開始在中國經濟強勁帶動之下走出低穀,這段時間被日本人稱為“失去的10年”。(其實總時間跨度遠不止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