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換位思考,以一顆包容之心理解他人,也是自我操練的重要內容。沒有人是完美的,即使別人真的做錯了,也要懂得尊重他人,不能將自己的不滿憤怒地發泄在別人身上。在他看來,他那麼做是最好的。每個人出身背景不同,受的教育不同,周圍的環境不同,遺傳基因也不同,即使是做同一件事,他們的做法和價值觀也會不同。瘦子永遠體會不了胖子站在秤上的憂傷,胖子永遠理解不了瘦子輕易被推倒時的淒涼。體諒他人,其實就是體諒自己。
很多人都知道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但就是控製不住自己,總想發脾氣。對於愛發脾氣的人,我可以教你一個簡單的辦法幫助你改掉這個毛病:每次想發脾氣前先數30個數,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默念“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第二節 快快地聽,慢慢地說
在法國巴黎一座教堂外的廣場上有個石雕:一個向側麵微微傾斜的頭像,麵部表情平和專注,一隻大手作掩耳狀,仿佛在傾聽著整個巴黎的聲音。
有人說:人之所以有一張嘴,兩隻耳朵,是叫我們聽的要比說的多一倍。所以我們在交談中,要多聽少說。聽還要有聽的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耐心地聽別人把話說完,並加以分析,聽明白對方的意思,包括弦外之音。
耐心地聽,讓人把話說完
聽別人把話說完,這是一種耐心;聽別人把話說完,這是一種修養;聽別人把話說完,這是對別人的尊重;聽別人把話說完,更是一種交際的藝術。
在開口之前,能讓別人把話說完(哪怕你不讚同他的意見),體現的是風度,表現的是你對別人和這個世界的理解和寬容。更為重要的是,隻有讓別人把話說完,我們才能真正弄清楚別人要表達的意思和想法。假如不明白別人的意思,就隨便接話,隻會給人留下輕率、缺乏修養的印象。
作為聽者,最忌諱妄加揣測和評判,特別是在你對某一件事情自以為清楚其實並不清楚的時候,你的頭腦要格外冷靜,即使講話的人不打算將後麵的話講完,你也要循循善誘,弄清事情的原委再說話。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而實際上,眼見都不一定是“實”的,更不要說耳聽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傾聽上犯錯誤,甚至隻聽一半就下結論,多少誤解甚至悲劇就是因為這個而產生的。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的真實的故事。美國有一名非常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他叫林克萊特。有一次,他主持一個電視節目,在節目現場要隨機采訪幾名觀眾。當林克萊特采訪完一個熱情洋溢的觀眾剛剛轉過身來,準備找下一名采訪者的時候,坐在電視直播大廳觀眾席最前排的一個十分活潑而勇敢的小男孩攔住了他,稚聲稚氣地問:“先生,你為什麼總是采訪別人,能不能采訪采訪我呢?”
林克萊特轉過身,見這個可愛的小男孩正充滿期望地望著他,笑著對他說:“小家夥,我正準備采訪你呢。”
“真的?那我太榮幸了!”小男孩興奮地說。林克萊特馬上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微笑著問小男孩:“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多大了?”
小男孩回答說:“我叫傑克,今年6歲了。”
“傑克,能問一下你長大後想幹什麼嗎?”
小男孩的大眼睛骨碌碌飛快地轉了轉,像是思索了一下,然後很快地回答說:“我想當一名飛機駕駛員!”
“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說,“那可是個很了不起的職業啊!但是,想要成為一名出色的飛行員,可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正好飛在太平洋的上空,你發現飛機油箱裏的燃料不多了,無法飛到任何一個機場,你會怎麼辦呢?”
小男孩轉了轉他的大眼睛,思考了一會說:“我會通知飛機上所有的乘客,請他們係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降落傘跳出去……”
這句話把現場的觀眾和林克萊特逗得哈哈大笑起來,這個聰明又可愛的小家夥,在那麼危急的關頭,他竟然會置飛機上所有乘客的安危於不顧,自己掛上降落傘逃走了。但是童言無忌,他畢竟隻是一個六歲大的孩子,所有人都認為這隻是一個電視直播中的小插曲而已。
為了不打亂節目的時間安排,大笑著的林克萊特馬上走向另一個觀眾,他要去采訪那個企業家。就在這時,林克萊特忽然感到有人正在後邊拉他的衣角,他回過頭來一看,原來是剛才那個接受采訪的小男孩。隻見小家夥似乎很難過,大大的眼睛裏湧滿了淚水。林克萊特不解地問:“小家夥,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小男孩委屈地說:“先生,我剛才的話還沒說完呢。”
林克萊特把委屈滿腹的小男孩抱到一把高高的椅子上,然後把話筒遞給小男孩說:“十分對不起,小家夥,來,請你把你想說的話說完。”
小男孩拿起話筒,望了一眼詫異的觀眾們說:“我跳下去拿燃料,馬上就回來!”
直播大廳裏忽然靜極了。當所有的觀眾回味過來時,大廳裏霎時響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掌聲。林克萊特緊緊摟住那個小男孩說:“對不起,剛才我沒有把你的話完全聽完,請你原諒我。小家夥,你真是好樣的!”
從那以後,林克萊特就告誡自己:聽一個人說話時,一定要聽他把要說的話說完。幾十年來,林克萊特一直堅持這樣做,他曾在醫院危急病床前聽一個臨終者斷斷續續說話34個小時;采訪一個參加過越戰的老兵,聽他情緒激昂地連續說話、抱怨28個小時。因此,他成了很受觀眾青睞和尊重的著名節目主持人。
積極地聽,了解對方的本意
溝通是雙向的。我們並不是單純地向別人灌輸自己的思想,我們還應該學會積極地傾聽。
毛澤東曾說“讓人把話說完,天塌不下來。”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不管在任何情緒包圍中,我們都要認真地、耐心地讓別人將自己的意圖正確地、完整地告訴我們。決不能把別人的隻言片語拿來由我們自己加工、斷章取義,更不能將我們自己的想法和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
很多時候,別人對事物的觀點和看法和我們很不相同,甚至可能是我們無法接受的。這並不是別人的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原則和價值觀。你可以不同意,但應試著去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意見。讓人把話講完,實質上就是一個調查和了解的過程。隻有讓人把話講完,才有可能了解對方的內心;隻有讓人把話講完,才有可能了解到事情背後的真相。
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談話都是與心情有關的事情,加上每個人語言表達能力的不同,可能會比較零散或混亂,邏輯性不太強,觀點也不是特別突出。這時,我們要特別注意要讓對方把話說完,才有助於讓我們聽懂全部的意思。否則,很容易自以為是地去理解,產生錯誤的認識和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著名軍事家、統帥、陸軍五星上將布萊德雷任美國太平洋戰區司令官。有一次,接到上級命令,他們需要組成一個敢死隊,執行一次萬分危險而緊急的任務。於是布萊德雷立刻召集手下的將士們,排成一個長列。
“我們這次的任務既艱巨又危險!”布萊德雷用眼角瞟了大家一眼,“有哪位願意冒險接受這次任務,請向前走兩步……”
此時適逢一位參謀遞給他一份最新的戰報,於是布萊德雷和這位參謀交頭接耳了片刻。等到他處理完戰報,再麵對行列中的將士時,發現長長的隊伍仍是一條直線,沒有一個人比旁邊的人多向前兩步。
布萊德雷大為惱火,按捺不住自己,以十分憤慨的口吻說:“此次任務雖然萬分危險,但我們是軍人。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現在情況如此緊急,竟然沒有一個人願意承擔這項任務!你們……”
“報告司令!”隊列中站在第一個的人說,“剛才我們每個人都向前邁了兩步,所以隊伍仍然是條直線!”
很多人都會覺得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工作頻率加快,我們不願意再接收太多不需要的信息,總是顯得行色匆匆;因為太忙,我們習慣了很少去聽,覺得那是在浪費時間。
其實,聽往往比說更重要。溝通就好像一條水渠,聽和說分別是水渠的兩端。聽和說是不能分開的兩個環節,隻聽不說的人不能成功,隻說不聽的人也不能成功。傾聽是說的前提,先聽懂別人的意思了,再說岀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才能更有效地溝通。隻有聽懂別人表達的意思的人才能溝通得更好,事情才能解決得更圓滿。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一個4歲大的兒子一道去公園遊玩。天氣很熱,兒子口渴了,爸爸從背包裏拿出了兩個蘋果,要兒子給媽媽一個。沒想到,兒子接過蘋果,在兩個上麵分別咬了一口。見到孩子這樣做,爸爸很失望也很難過。雖然兒子年紀尚小,不懂世事,但爸爸還是很傷心,怪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本想像別的父母一樣,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後再就這件事情教孩子應該怎樣做。可轉念一想,兒子從小就非常喜歡媽媽,平時也不是這樣,今天他突然這樣做,會不會有什麼原因呢?想到這裏,他把兒子叫到跟前,輕聲地問:“你為什麼要在兩個蘋果上都咬一口呢?”
兒子兩隻黑葡萄般的眼睛忽閃忽閃著,滿臉童真地說:“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
父親的眼裏隱隱閃爍著淚花,既為有這樣懂事的兒子而自豪,又為自己剛才的行為感到慚愧。
看了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知道,了解別人的本意之後,再發表你的想法,是多麼的重要。很多時候,最重要的話往往在後邊。
《聖經》上說: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銘記的提醒!有的人常常將別人的話隻聽一半,就急著說我知道,急著表達自己的看法。還有的人,常常將自己的意思,硬套在別人所說的話上頭。你認為自己真的明白了別人的意思了嗎?你是不是常常隻聽了幾句就半途打斷別人的講話?是不是常常用反駁的方式在進行溝通呢?
三思而後行
說話也是一種藝術,需要一定的技巧。在說話前要了解與你對話的對象,顧慮他人的感受,思考表達的方式,設想可能的後果。
智者先想後說,並且表達得簡明扼要;愚人不想就說,並且表達得拖泥帶水。
要更好地說,就要牢記下麵幾點:
1.多聽少說。
2.明確自己該不該說。
3.不得不說的時候,先考慮清楚、成熟再說。
4.考慮清楚、成熟了,也要簡明扼要地說。
說過的一句話就等於投入池塘的一塊石頭,它會激起層層波瀾;也像是潑出去的水,想收是收不回來的。所以,有偉人建議人們在說話前將舌頭攪三攪,其意即在於此。
有一次,蘇格拉底的一位學生匆匆忙忙地跑來找蘇格拉底,一邊大口喘著粗氣,一邊興奮地說:“告訴你一件事,你絕對想象不到……”
蘇格拉底毫不留情地製止了他:“等一下!我先問你三個問題。回答了之後,你再決定是否告訴我這件事。”
“第一個問題:你要告訴我的這件事是真實的嗎?”
學生有些不解,說:“我是從街上聽來的,大家都這麼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如果不知道是不是真實的,那至少它應該是善意的,你要告訴我的事是好事嗎?”
學生的臉有些紅了,說:“不,正好相反。”
蘇格拉底繼續說:“那麼,你這麼急著要告訴我的事,是重要的事嗎?”
“它……它並不是很重要……”這時,學生羞愧地低下了頭。
蘇格拉底說:“既然這個消息並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要告訴別人呢?說了也隻會多造成一個人的困擾罷了。”
蘇格拉底繼續說:“當你要告訴別人一件事時,至少應該用這三個篩子過濾一遍!”
謹言慎行,言之有物是說話的最高準則,它會令人一生都受益無窮。我們不做流言的始作俑者,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了是非的傳播者。不要聽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誹謗者的話,因為他不會是出自善意告訴你的,他既會揭發別人的隱私,當然會同樣地對待你。
俗話說得好:言多必失。意思是說話說多了難免會有失誤。其實,重要的並不是“言多”,而是“思少”,就是大家所說的“說話不經過腦子”。這樣的人往往缺乏耐心細致,說前沒有考慮好,自然會有所紕漏。於是不少人將“謹言慎行”、“少說為妙”當成治家處世的格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