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一個人心情狀況的外在表現。當然,誰都知道,一個人不可能永遠處在好心情之中,生活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煩惱、傷心、挫折和不愉快……這些都是我們常見的消極情緒。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消極情緒,而是善於調節和控製自己的情緒。
當然,調節和控製情緒不是簡單的“壓製”,而是要像治水一樣,進行疏導。說服自己看開一些,調整心態,放寬心靈,做到真正的“不在乎”。隻有這樣才能“我的情緒我說了算”。
▲第一節 喜怒哀樂,不形於色
喜怒哀樂,不形於色,是指一個人沉著有涵養,感情不外露。當然,不形於色不等於臉上沒有表情,而是遇到大喜的時候不狂妄,遇到大悲的時候不慌亂。沉穩冷靜,不因自己的一時情緒化而影響大局。這是做人的一種境界,尤其是對領導者或者成功人士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
要真正做到喜怒不形於色,需要有極高的涵養和城府,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這是需要曆練的。
衝動是魔鬼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諺語說:“上帝要你毀滅,必先使你瘋狂。”瘋狂必然衝動,衝動之下必然隻在乎一時的感受和得失,而不考慮行為的後果。一個人無論多麼優秀成熟,在衝動的時候,都很難做出正確的決定。
在生活中,將一個人擊垮的,很多時候並不是什麼大的困難和災難,而是我們無法自控的性情。就像郭冬臨的小品中所說:“衝動是魔鬼,衝動是炸彈和火藥,衝動是一副手銬,也是一副腳鐐,是一副吃不完的後悔藥。”
衝動的破壞性極強,它給人帶來的負麵影響可能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在美國的阿拉斯加有一對年輕人,兩人結婚後有了孩子,妻子卻因難產去世了。丈夫忙於工作,無法照看孩子,又找不到人來幫忙,就訓練了一隻聽話的狗來照顧孩子。這隻狗很聰明,很快就學會了在孩子哭的時候咬著奶瓶給孩子喂奶喝,男人很滿意,終於能放心地出門工作了。
這樣過了一陣子,一切都很順利。有一天男人出門後,天降大雪封路,男人在第二天才趕回家。可他打開房門後,屋子裏竟然滿地是血,卻哪裏都找不到孩子,隻看到滿口是血的狗躺在床邊。男人以為這隻狗獸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他悲怒交加,去倉庫取了一把柴刀對著床邊的狗頭一陣劈砍,把狗殺死了。
誰知就在這時從床底下傳來了幾聲孩子的哭聲。男人連忙趴到床底下去看,隻見孩子正安全地躺在那裏。男人從床底下抱起孩子,檢查了一遍並沒有發現什麼傷口。他覺得很奇怪,不知道地上的血是怎麼來的。再仔細看狗的屍體,發現有很多地方的毛被咬掉了,好像和其他動物搏鬥過。男人又在屋外轉了一圈,發現屋子後麵的雪地上有狼的腳印。男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狗發現狼來了,把孩子藏到床底下,與狼搏鬥,趕走了狼,屋子的血應該是它與狼撕咬時流出的。
這隻狗本該因為這麼英勇的事跡而受到嘉獎,卻因為主人的衝動和猜疑被誤殺了。男人不禁流下了悔恨的眼淚。
在負麵情緒下我們更容易衝動,而衝動則更容易讓我們產生誤會。所謂誤會大多數都是因為我們沒有搞清楚別人的本意,卻運用我們自己片麵的理解去加以詮釋。衝動和不耐煩隻會讓自己吃虧,並且使別人受辱,甚至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如果不懂得體諒別人,反省自己,就會在感情極為衝動的情況下發生誤會。在誤會剛開始的時候,隻會去想對方的錯;然後誤會越陷越深,最後不可收拾,釀成可怕的嚴重後果。我們為什麼不能耐心一些,為什麼不能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學會按捺情緒,細心觀察呢?
有一天,司機小張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悠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麵開來一輛貨車,滿口黑牙的司機還搖下窗戶對他大罵一聲:“豬!”
小張越想越納悶,越想越氣,於是他也搖下車窗回頭大罵:“你才是豬!”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其實對麵的司機隻是在提醒他,前麵有一群豬在過馬路,他卻誤會人家在罵他。很多時候,誤解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缺乏耐心。
衝動時常造成我們不想要的後果;衝動有時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衝動有時甚至會毀滅一切。這個時候我們不妨緩一緩、等一等,也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做事說話不要帶情緒
人在有負麵情緒之時,思慮都會不夠成熟,此時說話做事往往會不知節製、容易失控,表現也容易失態。帶著情緒說話做事,往往會有失偏頗或者會造成不公平、不公正。為了一時一事的痛快,換來的卻是長久的悔恨。所以我們在有負麵情緒的時候,盡量少說話、別說話,說話做事都要悠著點。
有一位優秀的企業家,一向以行事穩健著稱。每天身處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之中,他幾乎沒有犯下過什麼致命性的大錯。當他要退休時,有人問他的成功秘訣是什麼?他笑笑說:“其實我沒有什麼特別的秘訣,我的生意之所以順利,是因為我懂得在憤怒的時候少說話、少做決定而已。”
短短的幾句話,給我們每個人都上了重要的一課——那就是做事說話不要帶情緒。
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生氣時,他的智商和思考能力都會大大地退化,就像一個隻有幾歲的小孩子一樣衝動、不成熟。誠如那位退休的企業家所說,他之所以能夠一路平穩、順利,不在於他有什麼樣的特殊手腕,乃是他懂得在憤怒時少說話、少做決定,所以他不容易出錯。我們在大喜大悲或者盛怒之時,最好少說話,少做決定,以免壞了全局而後悔莫及。
在越南,有一個得道高僧,叫一行禪師。他1926年出生,16歲時即成為佛教徒,1961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宗教哲學,在20世紀60年代享有廣泛聲譽,馬丁·路德·金曾提名他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每天,一行禪師都會讓他的弟子們花些時間冥想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一天,他們冥想的話題是“憤怒”。他讓弟子們想一想自己在發火時的情形,然後仔細分析一下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誰。
接著,一行禪師講了一件他曾經遇到過的事。一位年輕人,劃著船想把自己的貨物運到河流上遊的一個村子裏。由於天氣很熱,而且又是逆流劃船,所以這個年輕人滿頭大汗。他隻想盡快把貨物運到,好早點回家。
劃著劃著,他抬頭望去,發現前麵有一艘船正在快速向自己衝來,像是一定要把他撞沉一樣。年輕人趕緊拚命劃船,想給對麵的船讓路,可是根本沒用。
情急之下,他隻好扯開嗓子大喊:“趕快掉頭,你這個笨蛋!你要撞到我了。這河這麼寬,為什麼偏要衝著我這邊來!”可是,對麵的船根本沒有任何轉彎的跡象,徑直衝了過來。隻聽“砰”的一聲巨響,那船狠狠地撞上了年輕人的小船,船雖然沒有翻,但貨物撒出去一些。年輕人勃然大怒,站起身來,衝著駁船大罵:“你這個白癡!這麼寬的河,你非要衝我這裏來!你腦子有毛病吧?”
可當他仔細一看,才發現那條船上根本就沒有人。原來隻是一條從上遊碼頭漂過來的空船,而這個年輕人卻一直在衝著一艘空船大吼。
在日常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讓我們對他恨之入骨,有些事讓我們發狂。我們可能會花上很多時間來對這些事情生氣,來記恨這些人。想著他們是多麼不體貼、不尊重我們,對我們是多麼不公平。仔細想想,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生氣的、記恨的隻是“一艘空船”,它不是有意識的,更不是故意的。我們生氣記恨、大吼大叫又有什麼意義呢?
最後,禪師又問了弟子們一個問題:“為什麼人生氣時說話用喊的?”
所有的弟子都想了很久,其中有一個弟子說:因為我們失去了冷靜,所以我們會喊。
“那為什麼失去了冷靜就會喊呢?別人就在你旁邊,你還是用喊的,難道不能小聲地說嗎?”
所有的弟子都七嘴八舌地說了一堆,但是沒有一個答案是讓禪師滿意的。最後禪師解釋說:“當兩個人在生氣的時候,心的距離是很遠的,而為了越過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使對方能夠聽見,於是必須用喊的,但是在喊的同時人又會更生氣,更生氣距離就更遠,距離更遠就要喊得更大聲……”禪師繼續說,“而當兩個人在相戀時會怎麼樣呢?情況剛好相反,不但不會用喊,說話都是輕聲細語,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心很近,幾乎沒有距離,所以相戀中的兩個人通常是耳語式的說話,心中的愛因而更深,到後來根本不需要言語,隻用眼神就可以傳情,那時心與心之間早已經沒有所謂的距離了……”
最後禪師做了一個結論:“當我們生氣發怒時,盡量不要說話,不要讓心的距離越來越遠,冷靜一會兒,等心的距離沒有那麼遠時,再好好地說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和糾紛時,要克製自己,有話好好說。態度平和、用語得當、不急不躁、不卑不亢,再大的矛盾和糾紛都有平息的可能。在對待我們周圍的人和事的時候,要心懷真誠和感恩,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指責;多一點平和,少一點浮躁;多一點謙讓,少一點紛爭。
發脾氣前數30個數
人不可能沒有脾氣,但是人可以選擇不發脾氣。就算你實在想發,也要考慮清楚是否該發,因為很多時候,發脾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新的問題。因為發脾氣時人是很衝動的,衝動之下容易失去理智,說話變得刻薄,不顧慮別人的感受,刺傷別人的內心,把人際關係弄僵。
被譽為“經營之神”的日本著名企業“鬆下電器”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為人十分謙和,他曾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經營哲學——生氣會影響你的判斷,要謙和大度,要虛心傾聽他人的意見。
有一次,由於一位下屬辦事缺乏經驗,弄得公司的一筆貨款很難收回來。鬆下幸之助非常生氣,在大會上毫不留情地批評了那個人。
事後不久,鬆下幸之助的情緒恢複了平靜,回想起這件事,他萬分後悔。因為這筆貨款自己是知道的,當時也在貨款發放單上簽了字,自己本應承擔大部分責任,而自己卻沒有主動承認錯誤,全部推給了下屬,實在不應該。而且,因為自己一時激動,言辭不當,批評下屬的話也很是過分,嚴重地損害了下屬的自尊心,也會讓其感覺委屈和不公平。
想通之後,鬆下幸之助沒有過多顧及自己老板的麵子,立刻打電話給那位下屬,誠懇地道歉。恰好那天下屬喬遷新居,鬆下幸之助便登門祝賀,還親自動手幫下屬搬家具,忙得一臉汗也顧不上擦。下屬看了很受感動。
然而,鬆下的“悔過”並沒有結束。一年後的同一天,他又給那位下屬寄去了一張明信片,並在上麵留下了一行親筆字:讓我們忘掉這可惡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看了鬆下幸之助的親筆信,這一位下屬非常感動。從此以後,他加倍努力,再也沒有犯過任何錯誤,對公司鞠躬盡瘁。
還有一次,鬆下幸之助聘請了一位主管安全生產的部門經理後騰清一,此君十分勤奮敬業,很快就製定出一套新的安全管理辦法投入運用。但不久公司下屬的一個工廠發生了火災,財產蒙受不少損失,許多職員都認為是後騰清一的這套安全管理辦法很失敗,並要求對後騰進行嚴肅處理。
鬆下知道這件事以後,也是非常生氣,但是很快他就冷靜了下來。經過認真分析,鬆下幸之助發現這套新的管理辦法雖然還存在缺陷,但總體思路、管理手段是非常先進的,隻要加以完善,定會確保安全生產,為企業帶來巨大效益。因此,他非但沒有批評處罰後騰,反而還表揚了他敬業刻苦的精神,並對其進行了獎勵,隨後又撥出一筆專款供後騰繼續研究這套安全管理辦法。
果然不出鬆下所料,得到老板獎勵後的後騰很快走出失敗陰影,更加發奮工作,不久便研製出一套科學完備的安全管理辦法,投入生產運營後產生良好效益,為鬆下公司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
鬆下幸之助不愧為“經營之神”,關鍵在於他善於經營人:經營自己,心平氣和;經營他人,耐心包容。
我們仔細想想,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發脾氣,根本就沒有必要。
有時候,我們還會莫名其妙地對周圍的物體發脾氣,這就更可笑了。電腦總是死機、好好的門就是打不開、不小心撞到了桌子角……你會打電腦、踢門、拍桌子嗎?看到有些爺爺奶奶總是對摔倒在地的孩子說,都怪這地,怎麼把我們寶寶摔倒了?我就在想,這些孩子長大了,恐怕就會習慣性地把所有挫折和困難的責任全都推給別人、推給環境,而不是心平氣和地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