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列舉出七種人類的惡行,即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欲。羅素在《幸福之路》一書中說:在七宗罪中,嫉妒可以說是人最普遍的、最根深蒂固的一種情感。在人性所有的特點中,嫉妒也是最不幸的一種。因為其他六宗罪,盡管結果都不怎麼好受,但當事人在過程中還是可以體會到一定的愉悅的,而嫉妒隻會給人帶來內心的煎熬與痛苦。如果說人們會因誘惑而把持不住自己,那隻會帶來痛感的嫉妒,為什麼能夠如此強烈地占據人心呢?

這是因為嫉妒通常是與幸災樂禍緊密相關的——看到自己嫉妒的人遭遇痛苦和不幸給嫉妒者帶來的快樂是非比尋常的。這種快樂如此美妙,以至於大家甚至忘記了麵前的危險。一位心理學家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後,對紐約時報記者說:這場經濟危機的發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金融家之間的相互攀比和嫉妒,誰都不願隻做“區區”一個百萬富翁。

嫉妒是人們為競爭一定的權益,對相應的幸運者或潛在的幸運者所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甚至是敵視的心理狀態。嫉妒就內心感受來講前期依次表現為由攀比到失望的壓力感;中期則表現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後期則表現由不服不滿到怨恨憎恨的發泄行為。

不管是窈窕身材、聰明才智,還是別人所擁有的社會威望、財產、地位、成就、榮譽等,凡是比較之後顯現出的別人的優勢,都會成為讓人產生嫉妒的因素。

▲第一節 每個人都會嫉妒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嫉妒別人。嫉妒心我們俗稱為“紅眼病”,它和自卑、逆反、虛榮心一樣,都是普遍存在的負麵感情。我們已經知道,所有負麵情感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甚至是必要的,隻要我們把握好一個度,並且善加利用,這些負麵感情反而會起到正麵作用。但是如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則是很危險的,輕則扭曲性格心靈,重則可能導致過激行為,釀成大錯。

不是隻有人類才有嫉妒心。

樸茨茅斯大學主攻動物情感研究的心理學家保羅·莫裏斯曾做過一項實驗,他找到1000名養寵物狗的人,讓他們在生活中觀察並記錄自己寵物的行為,以便調查動物的多種情感,如嫉妒、驕傲、罪惡等。最後結果發現,這些人喂養的寵物狗都表現過嫉妒行為。例如,主人把新結識的男友或女友帶回家後,在最初的一段時間,狗總是想方設法的插足,希望主人能遠離對方,而多關注自己。

還有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找來兩隻猴子,先遞一塊黃瓜給一隻猴子,它顯得很開心,這時遞一粒葡萄給第二隻猴子,第一隻猴子立馬變得不高興,而且很幽怨地看著研究人員,似乎它覺得第二個猴子得到的比它的更好。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斯坦貝格的研究,嫉妒這種“負麵情緒”,在我們還是嬰兒時,就已經有了。

研究者通過觀察發現,一個不足周歲的嬰兒,當看到母親在給其他嬰兒哺乳時,也會出現心率加快、麵色潮紅等不安反應,甚至哭鬧起來。上學之後,孩子相較於更小時,更容易產生嫉妒,因為周圍多了許多“比較”的機會。當孩子越來越大,才漸漸學會如何掩飾自己的嫉妒心。一般10歲以下的兒童,還是會表現出較明顯的嫉妒情緒的,你隻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看見平常一起玩的好夥伴穿了新衣服,會有點癟嘴;看見遊戲中勝利的夥伴,會感到生氣;看見別的夥伴贏得老師的表揚或者得了小紅花,而自己卻沒有,會表現得很失落,一個人待在角落裏悶悶不樂等等,這些都是嫉妒心理在作怪。

一般大家都會覺得男孩子的心胸比女生開闊一些,相比之下,沒那麼容易產生嫉妒。其實不然,在斯坦貝格的統計中顯示,嫉妒在男生和女生當中都很常見,而且比例相差不大。他們的嫉妒對象往往是年齡相仿的兄弟姐妹、好友或者同桌這些離自己生活比較近的人。比較容易產生嫉妒心的孩子,大多性格比較怪癖、沒什麼朋友,也比較容易消極,不思進取等。

競爭關係催生嫉妒

對於比自己更富有、或者更具影響力的人,有人會嫉妒,但有的人可能隻是單純的羨慕,這取決於兩人是否存在競爭關係。相同領域的競爭關係,最容易催生嫉妒。如果沒有競爭關係,就算對方再怎麼強勢,有多大優勢,人們一般也不會對他有嫉妒心理。周瑜不會嫉妒孫權、曹操、劉備,但他很嫉妒諸葛亮,因為他們同屬於謀士一行,而諸葛亮有時候表現得比他出色,周瑜一直視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才會說“既生瑜,何生亮”。

一群日本研究人員對這個問題作過研究。

研究人員找來了19名大學生,讓他們閱讀一些故事腳本,再用核磁共振成像測定這些人腦部的血液流動變化情況。

在閱讀這些故事時,研究人員要求這些學生們把自己設定為故事中的主人公。除了主人公外,故事裏麵還特意安排了A、B、C三個人物。A與主人公性別相同,人生道路和目標也幾乎相同,但成績更優秀,家境更富裕,很受異性歡迎;B與主人公性別不同,雖然也很優秀,但是人生道路和目標與自己沒有重疊;C也與主人公性別不同,且成績普通,人生道路和主人公也不相同。

當學生們讀完這個故事,研究人員讓他們回答對出場人物A、B、C的嫉妒程度。結果顯示,這些人對A、B、C的嫉妒程度依次遞減。

根據核磁共振成像的結果顯示,對出場人物A,接受測試者大腦前扣帶回皮層最活躍,而對B和C,測試者大腦的這一區域活躍程度依次遞減。前扣帶回皮層被認為是大腦處理身體疼痛的區域。核磁共振的結果與測試對象的感覺表述同步,而這種感覺體驗是在大腦前扣帶回皮層完成的這一事實則確切地表明——嫉妒其實是一種痛楚。

嫉妒是種痛楚,我們嫉妒那些跟我們相似的人——那些性別、年齡、目標、甚至家庭和教育背景等與我們相似的人,才會成為我們的嫉妒對象。亞裏士多德就觀察到:懶人嫉妒懶人,聰明人嫉妒聰明人。

接著,研究人員又讓這些學生閱讀這個故事的續集。續集中,出場人物A、B、C分別遭遇到了各種不幸事件。實驗結果顯示,學生們對A、B、C的不幸遭遇而產生的幸災樂禍情緒程度也依次遞減,與嫉妒程度的變化情況是一樣的。此時,學生們大腦的腹側紋狀體活躍程度也在遞減——那裏通常被認為是在獲得金錢回報或者社會認可時會活躍的大腦區域。也就是說,越嫉妒,從對方的痛苦和不幸中感到的快樂就會越強烈。

嫉妒源於某種優越感被打破

黑格爾曾說,嫉妒是“平庸的情調對於卓越才能的反感”。一個人的優越感,來自於他對自己某一方麵的優勢,但當它的優勢被他人超越時,就會產生嫉妒心理。

小孩看到夥伴被父母抱起來,他最多就是有羨慕的感覺,因為他也可以得到父母的擁抱。但是當自己的父母去抱別人的小孩時,他就會表現得很不高興。因為在他眼裏,父母的懷抱是屬於他一個人的,別人都享受不到,所以他有著很強的優越感。別的孩子充其量也隻是有他們父母的擁抱,而不會有自己的。但是當自己的父母去抱別的孩子,這種優越感就被破壞掉了,於是就會產生嫉妒心理。

在一個班級中,有一名學生才華橫溢或者學習成績總是排名第一,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很多稱讚和羨慕。但是如果突然有一天,新轉過來一名學生,他的才能明顯高過他,或者學習成績好過他,他就會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因為那些原本屬於他的優越感就這樣被這個新人打破了。

同樣的,會對皇上起嫉妒之心的一般都是皇帝的手足、寵臣或者是手握重權的官員,路邊的乞丐是不會嫉妒皇帝的權利和財富的。這是因為在皇帝麵前,他沒有什麼優越感可以被他破壞的。沒有可被破壞的優越感,就不容易產生嫉妒。

有些人除了要靠空氣、水、食物來存活,還有一樣也支撐著他們,那就是優越感。也就是說他想要活得比別人好,要活得揚眉吐氣。他們總是不停地暗示自己:“我是被人欣賞的,我是受人歡迎的,我是我們當中最重要的。”

無論他們做什麼,他們都希望自己是最優秀的,就算做不到最強,他們也喜歡拿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來做比較,以此來凸顯自己的優勢,隻為獲得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通常我們把這種心理稱之為猴王心理,即每個人在心理層麵上,都渴望別人認可自己是最重要的、最有能力的最強者。

他們什麼都拿出來比,尤其是自己的長處。而且他們非常善於找到這些“長處”。例如:我學習比你好、我的工作薪水比你高、我的學曆比你高、我的女朋友比你的漂亮等。這種優越感是他們獲得自信和建立自身認同感的基礎。就因為有了他們的這種私欲,所以他們更喜歡專注在別人比自己弱勢的地方,卻很少看到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

人天生就具有一種強烈的自我為尊的意識,所以幾乎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些“猴王”心理,但是“猴王的寶座”卻隻有一個,所以在爭奪的過程當中,就會有人受到挫折,而挫折所產生的負麵影響就會被歸結於“猴王”,對“猴王”產生不滿,從而產生嫉妒之心。

當有人把自己當成是最重要的人或自己認可自己是最強者,或者得到身邊的人的肯定時,人會表現出很喜悅,很安慰,很高興,覺得自己是個很重要的人。而相反,當有人比自己強,或者當有人不把自己當成是最重要的人,自己也承認自己確實不如人時,人們通常也會表現出自卑、傷心、不安、焦慮、煩躁,以及恐懼等情緒,伴隨而來的也往往是痛苦。而在這種痛苦之下,人們會對比自己優秀的人進行人身攻擊或者進行破壞等,這就是人的報複心理開始啟動了。

▲第二節 心中嫉妒口難開

嫉妒心強烈的人,具有很強的排他性。他討厭比自己強的人,看不得別人在任何方麵比自己優秀,特別是在相同環境中或彼此之間存在利益衝突的時候,這種嫉妒尤為明顯。這樣的人會認為自己不管在哪個圈子裏,都應該是最優秀的、最受矚目的、也是最受歡迎的,他的眼睛隻看得到自己。他會把所有比自己優秀的人當做假想敵,不論這個人做什麼事情,他都會看不順眼,用盡一切機會和辦法,去誣陷、打擊、詆毀他,例如放小道消息進行造謠,在別人麵前惡意中傷,甚至采用暴力手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