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拒絕依賴,獨立自主(1 / 3)

說到依賴,我們要先了解一個詞“上癮”。“上癮”這個詞常被用於描述精神強迫或過度的心理依賴,比如酒癮、煙癮、毒癮、賭癮、網癮、官癮、購物狂、色情狂、工作狂等等,是生理或心理或二者皆有的依賴行為。對於以上這些對事物的深度迷戀導致的“上癮”現象,大家普遍比較有分辨能力,而對於人際關係的“上癮”現象,卻較少關注和警惕。

在健康、平等的人際關係中,交往雙方都是有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如果其中一方存在著心理上的依賴性,他就會不自覺地放棄自己的選擇權。他會因為非常需要對方、害怕離開對方,而主動放棄自我的獨立與自主意識。而一旦對方離開自己,他又會產生很深的怨恨、恐懼和痛苦,感到被拋棄,茫然不知所措,心理極為脆弱,甚至崩潰。這就是典型的人際關係“上癮”行為,也是嚴重的依賴心理的表現。

心理學研究表明,產生嚴重依賴心理的根源就是缺乏自控力。

缺乏自控——產生依賴——迷失自我——更加缺乏自控——更加依賴——更加迷失……讀者一看就能明白,這將把依賴性強的人帶入怎樣的一個怪圈。

在這一章中,我們來學習和掌握如何自我修煉,擺脫對他人的依賴,找回迷失的自我。

▲第一節 迷失的自我

要弄明白有“依賴心理的人”的自我是如何迷失的,我們就先要找出依賴心理形成的原因。當然,在此之前,我們還應該先自查一下,我們有沒有、有哪些依賴心理的表現。

你依賴別人嗎

依賴心理是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心理表現,有點小依賴沒關係,甚至,還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我們要警惕的是過分依賴。過分依賴的人,普遍缺乏獨立自主意識和自信心,遇事喜歡猶豫不決,總是期待別人的指導和幫助,很難靠自己的力量單獨完成本屬於他自己承擔的計劃或任務。

過分依賴的人常有以下多方麵的表現和特征:

1.恐懼孤獨,一個人獨處時就會感到不安和無助。

2.缺乏獨立性,很難獨自完成本屬於自己應該承擔的任務和計劃。

3.容易產生挫折感,特別是在遭到批評或未得到讚許的時候。

4.總是為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反複征詢別人的意見。

5.常常下意識地無主見,對他依賴的對象隨聲附和、百依百順,甚至巴結恭維。

6.離開依賴對象就會感到無所適從。

7.為討好他人而過度容忍,甚至放棄原則和自尊,做一些違背自我意願的事情。

準備好了嗎?來做個小測試,看看你是否過度依賴他人。

想象一下生活中的一個小細節:在你搭乘別人摩托車的時候,你的手會怎麼放?(不要看結論選擇,先選擇,再看結果)

1.你用手扶住前麵那人的腰際。

2.你用雙手緊抱住前麵的人。

3.你把自己的手放在膝蓋上。

4.你用自己的手扶住身後麵的把手。

1.你用手扶住前麵那人的腰際。

這說明你雖然表麵上獨立,但內心是脆弱敏感的。你想尋找一個可以全心依靠的人,但迫於現實無法得到滿足。你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可以依靠的人,而不得不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但是你也因此積累了大量的壓力,一旦遇到一個你認為值得依靠的人,就會義無反顧地拋棄自我。

2.你用雙手緊抱住前麵的人。

很明顯,你是個依賴心特別強的人。如果有什麼事情需要你獨當一麵,你會變得十分緊張,所以你從來不願意承擔什麼責任。一旦你有了戀人,就會變得完全依賴對方,失去了自我的獨立性。而一旦對方離開自己,就會經曆嚴重的心理危機,甚至引發悲劇。

3.你把自己的手放在膝蓋上。

這說明你是個不喜歡依賴別人的人,同時也不喜別人對你有太多的依賴。你做事喜歡獨來獨往,雖然才幹出眾,也不喜歡和別人過多地深交。你有自己的主張,即使別人熱心地和你交往,你也不會太過袒露自己的內心。有些人很欣賞你的獨立自主,覺得和你相處時輕鬆自如;但也有些人覺得你太過神秘,不能看出你的想法,對你有點發怵。

4.你用自己的手扶住身後麵的把手。

這說明你是個非常獨立自主的人。你頭腦冷靜,判斷力非凡,你做什麼事都應付自如,從容不迫。所以你會是個備受注目的人。你沒有什麼依賴心理,看待問題比較理智,雖看似不夠溫柔多情,但其實對愛和事業都非常投入。周圍人都很欣賞你。

這個小測試也許並不完全準確,不過,它確實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標準。我們日常的行為方式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再現。

真正的獨立是從內心開始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這是上天給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誌。隻有充分認識了自我存在的獨立價值,自尊自立自強,我們才能擁有真正的自信,才能最終擺脫對他人的依賴。

依賴心理形成的原因

綜合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我們發現過分依賴心理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幼年時,教育失當。

幼兒雖有旺盛的生命力,卻也是脆弱的,這脆弱表現在知識和能力的不足,他們需要成人的愛護和幫助。可是,如果一個人在幼兒時期被過度保護或者過度冷漠等不當地教養,那麼他們長大後除了能力偏弱外,還很難養成和發展自己獨立自主的性格,使得他們對成人的依賴一直維係到青春期甚至伴隨他們終生。

2.自卑心強。

自卑心強的人,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在與人交往時就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心甘情願地接受別人地支配。當然在這種依賴中,他們也得到了某些好處,如不再孤單,感到有了“靠山”,自己的一些行為(為迎合他人而做的)受到讚揚……這些對自卑的人都是非常有誘惑力的。而代價卻是喪失了自我的獨立性,以及由於屈從而引起的內心的矛盾和痛苦。

3.缺乏社交,生活單調。

我們知道,人的社會屬性如果得不到較為充分的實現,是很容易陷入焦慮的。如果一個人的社交生活很少,與之交往的人很少,那麼,能夠像朋友一樣進行交流的人就更少,他的社會屬性的實現就隻能依靠身邊某個接納他的人,這時候依賴關係就必然產生了。而生活內容單調,反過來也會影響社會交往能力的成長。

▲第二節 我們最容易依賴什麼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曾說“每個物種都有依賴性,以幫助自身生長。一個人如果不依賴環境,就會依賴情感,依賴另一個人。”

依賴心理大體上可以分成兩個大類:對他人與情感的依賴,對特定事物的依賴。這兩個大類中又能分出很多不同的依賴類型。了解這些我們最容易依賴的事物,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一個合適的依賴度,不要在依賴中迷失了自我。

對他人或情感的依賴

愛得死去活來的人,你見過吧?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內地風靡一時的瓊瑤劇,不知道上演過多少癡男怨女的故事。佛家把這種對某個人或某種感情的癡迷信念叫做“執”。什麼意思呢?就是對本來沒有、不存在的東西卻堅持認為有,就是“執”。對於某人或某段感情(無論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都一樣)的過分依賴,都是“執”的表現。什麼樣的人最容易產生“執”的行為呢?就是缺乏自控力、過分依賴的人。他們依賴的不是別的,而是他們渴望別人能夠給予他們的,而且,他們認為依靠自己是做不到的,隻有依靠他所依賴的東西,才能得到。

這種依賴有下麵幾種常見的類型:

1.依賴親情。

依賴親情的人都有一種害怕孤獨的感覺,期待得到父母的重視,如果這種期待得不到滿足就會引發情緒低落。無論是對父母的“戀父情結”、“戀母情結”,還是對兒女的依賴心理,都是對親情依賴的表現。就像有的單身母親,因為感情少了一部分寄托,就把自己全部的愛都集中在子女身上。隻要有可能,就和子女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玩在一起,恨不得形影不離。如果兒女哪天稍微晚點到家,就會急得團團轉,甚至不知所措。還有的父母對兒女的關愛反過來強化了兒女對父母的依賴,他們什麼事都要告訴父母,什麼事都等著父母拿主意。

日本有個叫五十嵐的球員就是這種典型的對父母有情感依賴症的人。每當他的母親在球場對他微笑時,他就會幹勁十足;每當他參加慶祝派對時,他都要叫自己母親一起來,自己在派對上的情緒也會受到母親情緒的左右。他的隊員都說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給了媽媽,無時無刻不依賴母親的情感生活。

這種依賴是非常不利於兒女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發展的。如果母親在孩子長大以後,仍然老讓孩子圍繞在自己身邊,就相當於奪去了孩子獨立發展的機會和能力。這會導致孩子習慣於在遭受困難和挫折時,馬上去尋求父母的庇護,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麵對外麵的世界。孩子就會因此變成一個感情脆弱、易傷感、喜歡幻想、缺乏現實應付能力、任性、優柔寡斷的人。

2.依賴愛情。

依賴愛情的人在戀愛中或結婚後,會對配偶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又熱衷於控製對方的生活。他們喜歡堅持自己的意見和做法,並喜歡控製對方、甚至對方家人的行為習慣。他們沒有安全感,常常翻閱對方的手機短信、聊天記錄,不給對方任何私人空間。一旦對方因故出遠門,就會變得心神不寧。在外人的眼中,他是個家庭責任感強、負責和關心別人的理想配偶。但在家裏人眼中,卻是讓人無法忍受的。當出現矛盾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萬分委屈,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