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依賴友情。
現在有很多文章雜誌都喜歡拔高“朋友”這種人際關係,鼓吹人生必須要有朋友,沒有朋友的人生就是有缺陷和不完美的,等等。很多人因此像得了強迫症似的去交很多“朋友”,甚至不惜為此放下自尊,違心地去迎合別人。實際上,這樣做已經完全違背了“交朋友”的意義。交朋友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用上麵說的那種方式交朋友,那隻不過是去尋找一個依賴對象而已。
當一個人悶悶不樂,找不到解決辦法的時候,往往就會想:要是我有一個無話不談的朋友,現在的煩惱就迎刃而解了。很多人把這種依賴需求的本能誤解為是一種情感需求,但其本質是尋找情感依賴。事實上,有朋友的時候,我們可以與朋友共同麵對,請朋友幫我們分擔;沒有朋友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找到其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有情感依賴的人,一般都會有以下的具體表現:
1.堅信自己對對方來說是不可取代的;
2.和對方在一起的時候,不停地說自己的事;
3.當對方對你批評的時候,你會覺得非常受傷害;
4.一想到對方會離開自己,就覺得無助得近於崩潰;
5.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和對方以外的人一起出去玩了;
6.在麵臨選擇的時候,總是先去谘詢對方的建議或保證;
7.一個人獨處時會感到不安,怕被對方拋棄,逃避孤獨;
8.過度容忍,為了維持和對方的關係,願意做很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
9.強烈希望對方一直把自己掛在心上,睡覺時把手機放在枕邊隻為了不錯過對方的短信;
10.在出門前花半個小時以上的時間搭配衣服,反複換幾次後才肯出門,不然一天都會覺得怪怪的;
11.一件事你計劃了很久,但卻一直沒有真正開始,因為你心裏並不太想自己一個人去實施這個計劃。
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這些行為,如果你有3條以上5條以下類似的行為,說明你有情感依賴的傾向;如果你有5條以上類似的行為,說明你已經有很強的情感依賴了,急需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對特定事物的依賴
如果說到毒癮、賭癮,我們肯定會一致認為那是應當堅決戒除的;如果說到酒癮、煙癮,我們會認為這些隻要不過分,是可以容忍的;如果說到購物狂、色情狂,我們會嗬嗬一笑,心照不宣;可是,如果說到工作狂、學習狂,我們的反應則會完全不同,甚至會有人肅然起敬。
但是,事實上,不管是哪種癮、哪種狂,本質上,都是依賴心理的外在表現,都是某種嚴重心理問題的表征,如若不加調適與遏製,同樣都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幹擾與惡劣的影響。
1.依賴工作。
為了工作放棄休息,放棄與家人一起吃飯、放棄休假、放棄鍛煉、放棄健康檢查、放棄……他們精神高度緊張,長期堅持在工作第一線。那種衝鋒陷陣的姿態開始的時候還是很迷人的,也會為他們帶來不小的收獲。可是,無論怎樣的收獲都無法滿足他們的內心需要,甚至獲得越多,他們的內心反而越饑渴。久而久之,他們慢慢開始疲勞抑鬱,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甚至猝死在工作崗位上。
這種依賴心理的產生,歸根結底是因為自身對周圍的環境缺乏安全感,並且沒有自信心。要擺脫這種依賴工作的心理,首先要尋找自己在工作之外的樂趣。要明白,工作的確是人生中比較重要的事情,但它並不是人生的全部。
2.依賴學習。
學習本來是一件憑興趣而為的事情,但那些依賴學習的人,在學習中並不能體會到絲毫的樂趣,隻是因為有“非學習不可”的自我暗示心理,而強迫自己去學習。依賴學習的人一般會覺得生活無聊、壓抑,天天因為理想和現實之間有巨大的落差而悶悶不樂。這樣的人最會逃避現實,就算哪天想改變自己無聊的生活,最後也隻不過是在嘴上說說而已。我認識一個人就是這樣,40歲了,一直在讀書,拿各種文憑,卻不願走進社會去工作,去創造,去發揮所長。
要想真正擺脫依賴學習的心理,首先要學會能夠客觀地審視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不僅僅是會讀書,也能做事。其次是學會適當的自我表揚,無論是實現了多麼小的一個目標,都要表揚和鼓勵一下自己。不斷自我激勵,走出狹隘自我認知的束縛。要知道,走入社會、承擔工作,也是一種學習。
3.依賴食物。
依賴食物的人喜歡用暴飲暴食的方法來排解憂鬱,一旦心情不好,就窩在沙發上吃零食。誠然,美食能夠讓人的心情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放鬆,但如果每次都通過零食來排遣壓力和負麵情緒,實際上是對現實的逃避。不僅無法真正解決問題,而且對身體也是一種傷害,最終可能發展成暴食症或厭食症。因此,要擺脫依賴食物的心理,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多和朋友交流,學習一些新的技能,培養新的興趣愛好等,更多地建立一些排解煩惱,獲得安全感的渠道。
4.依賴手機。
手機本來是人們使用的一種通信工具,但現在有時候讓人覺得不是人們在使用它,而是它在控製人們。很多人因為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頻繁地使用手機。在無意識之中,手機已經成了他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手機不響的時候,他們也會時不時地拿出來看看有沒有漏掉的電話;來電減少的日子會變得坐立不安;一旦發現自己忘帶了手機,就會變得心煩意亂等等。
依賴手機的心理也許不是什麼嚴重的病症,它隻是人們經常使用手機後產生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不過我們還是要多愛惜自己的身體,盡量為自己營造一個健康綠色的生活環境。不要整天把自己綁在手機上,多去參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比如郊遊、看書、看電影等等。以此分散自己對手機的注意力,習慣沒有手機打擾的生活。
5.依賴網絡。
隨著電腦和網絡的普及,對網絡有依賴心理的人也日益增多,甚至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依賴網絡聊天、依賴網絡信息、依賴網絡遊戲等等。他們離開了電腦就不知道怎麼寫字,離開了電腦就不能工作,離開了電腦就不能安心睡覺,甚至無法正常生活……網絡上龐大的信息流吸引著人們,使人們從一個網站到另一個網站地瀏覽,有時候一上就是一整天,連自己原本開電腦要幹什麼都忘了。
有些依賴網絡的人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痛苦來自何處,因為這種依賴症的潛伏期很長,很難對自己的病症有所察覺。要想擺脫這種依賴心理,最好的方法是和家人朋友多溝通和交流,有意識地遠離網絡一段時間,有必要的時候則應去心理專家那尋求幫助。
6.依賴其他電子產品。
現代的數碼生活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人們的注意力從傳統的傳媒上轉移到新興電子產品上。對於依賴電子產品的心理現象,有一些人開始察覺並本能地進行抵抗。但是,掙紮的結局往往是徒勞的,反而使自己更加困擾,而更大多數的人則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種依賴心理。
有些人喜歡躺在床上聽歌、玩遊戲。很多人養成了在睡覺前用電子書看會兒小說,或者用掌上遊戲機玩一會兒遊戲,用MP3聽一會兒音樂的習慣。這種睡眠表麵上好像很沉很香,但實際上質量很差,長此以往會導致人的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心理學家把這種不良的睡眠稱為“垃圾睡眠”,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依賴心理還有很多種,有的人依賴逛街購物,有的人依賴搞衛生,還有的人依賴電視劇。之所以會產生這些依賴,根本原因是人們留戀生活中某些曾經擁有而今已消失的幸福的餘味,又沒有足夠的動力和信心去追尋新的幸福。這種依賴心理是完全可以克服的,發現自我的獨立性,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誌,使得自己可以不依賴任何外界的力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就能幫助我們從這些依賴中解脫出來。畢竟,獨立才有自由,自由是追尋屬於個人的快樂和幸福的重要前提。
▲第三節 找回獨立的自我
我們周圍有很多人,他們在感情上從來沒有真正地獨立過。小時候依賴父母,長大了依賴愛情,老了又依賴子女。他們害怕孤獨,害怕選擇,將這種依賴偽裝成“愛”。等他們邁入社會、職場和家庭後,在情感上要求得也會更多:要求堅實的愛情,要求純淨的友情,要求不圖回報的親情……
他們依賴於得到情感,卻又吝嗇於付出情感。要知道,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情感的交流應該是平等的。我們應該以平等心去愛自己和別人,沒有人需要多為別人做什麼,也沒有人有義務幫你做什麼。隻有感情獨立、心靈獨立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愛並付出愛,也才能獲得真正的愛。
學會自立自強
想要從依賴中擺脫出來,首先必須有意識地減少對他人的依賴。比如,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盡量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必須要學會對自己的生活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安排。從一件件小事做起,讓自己知道沒有別人的幫助自己依然能夠獨立做好一些事情。另外,還需要培養自己忍受孤獨的能力,學會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俞敏洪在十多年前獨自創辦了留學英語培訓學校,開始了最初隻有幾十個學生的充滿了酸甜苦辣的創業過程。在一開始做培訓宣傳的時候,因為沒有資金,他隻能半夜提著糨糊走街串巷地貼小廣告。租賃的教室也很狹窄,教學設施更是簡陋不堪。麵對這種艱苦的條件,他埋頭苦幹,自立自強,不斷認真鑽研,自創出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得到了學員們的普遍歡迎,並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於是慕名而來的學員越來越多,教學規模越來越大,教學條件也越來越好了。事後,他在自我總結時說,“做事不能靠別人,要靠自己,任何時候依賴心理都會縮減一個人的鬥誌。”在創業七年後,他的學校占據了全國一半的出國培訓市場,每年培訓的學生數量達到20萬人次以上。這都是他自立自強、努力苦幹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