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英雄,指的便是大公無私見義勇為之輩。光大公無私這一點,就沒幾個人能做到。所謂見義勇為呢,更是少見。君不見各個地方都是禍及自身自掃其身,禍未及自身而躲之。各自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之大有人在。
我要講的,便是明末時期的一幫義俠們的故事,他們不是英雄之輩,卻勝過當時大多數人的(相對而然的)品格。
說順天府有個秀才,姓張,叫張鼎,字善才。(據說)是一任首輔之子。這位仁兄自小家境還不錯,但朝庭的政治環境瞬息萬變,不是這個人下台,就是那個人被罷免。這位仁兄的祖上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當上首輔的。時神宗在位前期政治英明,後期政治混亂。其祖上因觸怒神宗,免職,後神宗平息事端。十數年後傳於光宗,誤食丹藥,遂崩,時在位不過月餘。至熹宗即位,期間五十年左右,朝政愈亂,源於閹禍。
而這位太監叫做魏忠賢。
具體的我就不說了,咱這是故事,前邊的史料差不多了。本故事發生於天啟至崇禎(公元1620-1627)這短暫的七年。
張鼎的祖上因為知道一樁神秘的事件,具體來說,是九隻木盒。這九隻木盒的行蹤就不甚明了了。但據說可以讓一個衰落的帝國起死回生,張鼎聽聞這九隻木盒的傳說心中有了個念頭:為人一世就要幹出點事業來。
要說這人有夢想就有動力,從打這時奮發讀書。十二歲中秀才,二十一歲去鄉試,結果落第。正心中怏怏不快,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寧靜。
這天晚上張鼎正安睡家中一個要飯的叫花子扣響房門,這間房子不大,是一戶廢棄了的草房,張鼎落了第,想找個地方研讀,就找了個這樣的房子。這地方的叫龍溝村,不大。屬河北地界管轄。這花子叫響門庭,張鼎還沒熟睡,聽門聲響,去開門,之見開門這個人一身汙泥,乞丐模樣,一身補丁,直趿拉兩隻鞋。眼見頭發不整,臉不洗囗不漱,一手端一破碗,一手執一鐵棒,張鼎見是一乞丐,心中不悅:“對不住,我這沒飯,你上別的地方去吧。”這乞丐笑臉相迎∶“非是肚中有事,乃是為你而來﹗”張鼎大惑不解∶“啊?”乞丐大笑,拿出藏在袖中的葫蘆,咬開瓶塞大喝一口,喝罷道:“我找的是你。”張鼎更疑惑:“我…何事?”乞丐大笑:“自然有事,來,進堂中來說不遲”。說罷,推著疑惑的張鼎,進屋,帶上門。
張鼎見此情景,更加生疑﹕“這位仁兄,這麼晚了,可沒有床鋪,你還是快走吧!”這乞丐“咕咚咕咚”的喝了兩口酒﹕“閣下姓字名諱,在下知曉,汝祖籍湖廣江陵,我可說錯?”張鼎愕然不已,問:“位這仁兄你怎知道我的姓字?”乞丐大笑:“我猜的”。張鼎知其中必定有事,於是雙挙一抱行禮:“先生怎知我的姓字,望先生告知實情!”乞丐道“給你一樣東西便知。”這張鼎不知乞丐還有什麼值錢的寶貝,但乞丐拿出來一瞧,張鼎頓時愣在當場,腦中“嗡嗡”直響,頓如五雷擊頂∶“你這東西,哪裏來的?”“自然事出有因”。
這乞丐便一一道來。
原來張鼎的祖上是富貴之家,至於富貴的程度,最起碼是地主這一級的。這年逢大災,本來想周濟布施一下鄉鄰,卻不料遭來了賊:饑荒導致土匪下山搶糧,這賊名號不詳,反正是響馬綠林之人。劫掠富戶,殺傷人命。張家也未幸免,時張鼎不滿月,家仆舍丁舍了性命,抱著小孩硬衝出去。回頭一看,張家早已成火海一片。為了這孩子長大後能認祖歸宗,將一白玉扣一分為二,一半付在小孩身上,一半在一個家丁身上。方才乞丐拿出的便是這白玉扣的一半,如何得來,且往下看。
這幫山賊燒了房子,劫了錢糧不說,竟要趕盡殺絕。趕上這賊人下山去接應,這夥人原來一半留在山上,一半下山去打劫。家丁們正走間,卻不想被等了個正著,家丁們哪裏是這些煞鬼的對手,被打的七零八落。隻有一個跑了。那些土匪見死屍橫七豎八,便搶財物。那家丁隻有一個,懷抱幼小的張鼎逃出。江陵知府是個混蛋,無心剿匪,但見賊人兵撤,也打道回府。
單說這唯一一個落單的家丁,在路上七彎八拐,不吃不喝,隻趕路途。見一酒家,萬幸銀子沒丟,可是付了賬,身無分文。主家交待,這順天府有一家相識,可去那裏。可此時離這京城尚遠。出的店來,這小孩才一個月不到,餓了要奶吃。可這沒奶,便哭起來。巧恰一人打樹上下來,真乃是因緣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