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村民吳蘊芳在並村後的第二年編了一首順口溜:一分五統剛兩年,村民上班不種田,老有所養袋有錢,小康日子賽神仙並村不是將周邊村的村民養起來,吳仁寶提出,“並村”也並心,大華西的全體村民要齊心協力,共同奮鬥,小康變中康,中康奔大康。

並村不僅有助於加強黨的領導和農村政權的建設,而且有利於按市場經濟規律優化配置資源。尤其是土地山林資源,集團公司能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形成小城市格局,使人才、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資源得以合理配置,在產生最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發揮很好的社會效益。富村幫窮村,強村帶弱村,在貧富共存的客觀條件下,走出了一條農村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分五統”不僅給華西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而且,從政治學和經濟學的角度看,也提供了值得重視的東西,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關注。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周怡撰文,將“一分五統”稱為“中國農村製度建設的新思維”。

他認為,華西在堅守集體經濟中,用自己獨特的思維和創造走過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標新立異,每一個階段都業績輝煌。

周怡博士作了這樣的歸納:

第一階段:用“責任到戶”取代“分田到戶”,保留了集體田地的完整。

第二階段:用“一村可以兩製”,但“一家不能兩製”的寬闊胸懷,自覺消解了私有經濟對集體經濟可能的不正當的侵蝕。對外,他們又以集體的力量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挑戰,確立了華西的整體優勢。

第三階段:在“一分五統”的新思維中作出了符合時代要求的製度舉措。

周怡博士的觀點和論述是很有見地的。作為一名香港學者,他不像內地一些學者空對空地指手畫腳、評頭論足,而是來到華西,遍訪打工者、村民和管理人員,深入調研,以滿腔熱情的態度、紮實嚴謹的學風,寫了一篇很有價值的文章,做了一件很有益的事情,應當受到尊敬。

不唯上,不唯書,吳仁寶從華西的實際出發,形成符合實際的思考,並上升到理論高度,用來指導華西的實踐,而不是人雲亦雲,見風使舵。他的腳,永遠立在華西的土地上,與老百姓,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變為“有福民享,有難官當”。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這是他與許多農村基層幹部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他五十年立於不敗的奧秘所在。

吳仁寶的獨特思維,結合他求變求富的實踐,使他煉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前麵我們提到他在積累和分配關係上,不靠銀行貸款,不信高利息集資,便很能說明問題。

吳仁寶規劃華西遠景這讓我回想起一樁觸目驚心、影響惡劣的非法集資案。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無錫出了一個女強人鄧斌。

這個女人出身低微,做過護士、臨時工,因詐騙受過派出所傳訊。可她生就一副不安分的脾性,極善鑽營,居然搭上北京某國家機關負責官員,加上市裏少數官員撐腰,以辦公司為名,呼風喚雨,大玩空手道。可是,盡管聯營的合同簽了一摞,卻未做成一筆生意,債務滾滾而來,窟窿愈來愈大,數千萬的虧空讓她如坐針氈,寢食難安。於是,她動起了非法集資的歪腦筋,策劃於密室,下鉤於鄉鎮,僅在江陰一地即非法集資十三億元。其間,她邪惡的目光一直盯著華西,先後四次來到華西。頭兩次,吳仁寶沒有出麵,而讓趙毛妹接待。他早就聽說過鄧斌高利息(白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集資的事,跟毛妹說:“鄧斌來者不善,這麼高的利息,除非是賣毒品、賣軍火。我在舊社會就反對。不能上她的當,不要答應。”第一次來,鄧斌並未談集資的事,說是來華西看看,參觀學習,毛妹陪她轉了轉,吃了一頓飯送走了。

隔了些日子,又來了。這次,吳仁寶仍未出麵,她按捺不住地將集資的事向毛妹提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