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寶:這個創新來講,有我創新的基礎。因為,我這個人做事情來講,中央講什麼,還沒有等到上級貫徹,那我就要做了,等到上級貫徹,我基本上已經貫徹落實了,我這個人是不等的,那麼怎麼辦,這個事情已經貫徹了,已經做了,那麼我自己就要考慮去想,去做,這樣就做在人家前麵了,等到上麵貫徹了,那麼我們就已經做了。

就是說我這個做事情不等,也就是說要根據人民需要的,國家允許的,從這些方麵去考慮去做,這樣做在前麵。所以作為我個人來講,不算創新,隻是做在人家前麵一點。有不少的事情,比如說分田到戶,有的人不理解,說你華西為什麼不分田到戶?我是聽中央的,因為中央是講兩點,叫宜統則統,宜分則分。我們華西是“宜統”,所以我們就沒有分,那是聽中央的。後來中央又號召向種田大戶集中。

他們分田到戶的又要集中了,那我們不需要集中了,那中央又講“三集中”了,那華西是老集中了,不需要再去集中了,所以我是把中央的精神一直貫徹到底,這個並不是講我有超前意識,主要是把中央的精神一直貫到底。因為,中央不管什麼方針政策,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為了我們國家的富強,這個總的指導思想要去領會。那如果遇到有時候有一些地方會影響發展,避開了,那就跑前一步了。所以我看並不是說我有什麼創新。如果說是要創新,像我們的“一分五統”是創新的,這個是沒有塒錄華西村新聞發布會上仁寶答記者問的。什麼叫“一分五統”,我們為什麼要搞“一分五統”,因為上麵提出來,要行政區劃的重新調整,村來說,小村要並成大村,上麵並的目的是什麼,主要是因為村幹部太多了,這個並了以後,村幹部可以少一些,並了以後,村幹部強了,有些村弱的可以退下來,這個村先是這樣並了,但是心並沒有並。

我們是搞“一分五統”,什麼是“一分五統”?村與企業要分開,比如我們並了十六個村,這個村還是他們的村,隻是村的名字更名一下,華西村,―村,到十二村,因為村中還有二三個村並成了華西一村,所以說是十二個村,並起來以後,怎麼辦,那華西我們稱為中心村,一個是村企分開,我們對他們村怎麼管理,村是分開的,對他們實行五個統,是哪五統?第一是經濟由華西統一管理,第二是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統一安排就業,第三是福利由華西來統一發放,第四是村建由華西統一規劃,第五是華西村黨委統一領導。這樣的五統,最後實現基本生活包,老殘有依靠,優教不忘小,生活環境好,三守促勤勞,小康步步高。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把他那個村,所有的土地,包括水麵在內,統統作價,一畝地給他們一千五百元,這個錢要統統給這個村有農業戶口的老百姓,這樣最少的要分六百多元,田少,最多的分一千多元,比如說一家人是五口之家,最少人家也可以拿到三千多元,最多人家人口多,也更多。老年人,比如五十五歲的女同誌,六十歲的男同誌,都有保養金,最少的村是每人每月一百二十元,開始隻有一百元,現在是到一百二十元,最多的人是每個月五百多元,這些人隻要是這個村的,統統都有,不管是做老板的,哪怕是億元戶,哪怕是在外麵打工的,每個人都有。那這樣呢,大家都非常高興。而且我們每年的糧食都送到家,我們算他是一1元錢一斤,每個人分三百斤,無形中又增加他們三百元。

而且逢年過節,我們還要發一些禮品給他們。不僅這樣,還要優教不忘小,小孩讀書,有困難的,那我們就要幫助。那剛剛所說的生活環境好,原來這些村子連自來水都沒有的,那我們自來水都要接通,原來連路也沒有的,有幾個村甚至下雨天自行車要扛進去,我們把路也修好,這個生活環境更好。所謂“三守促勤勞”,也就是說要“守法、守約、守信譽”,要勤勞地參加工作,這樣能夠健康長壽,而且社會來講也變和諧,最終實現小康步步高,那我們這個就叫創新。那為什麼會創新的?那主要是我接受原來年紀輕的時候受到一種平均主義對我的教育,以前也並村的,是平均主義,不管這個村是有財產也好,沒有也好,越並越窮,所以我們這個並村,是創新了,一分五統是越統越富,所以這個是我們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