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寶:我是養成一個習慣了,聽中央的廣播、看中央的電視新聞,包括到我們的省報,無錫、江陰的報紙我一般要看頭版,頭版介紹和我們實際情況聯係起來的我要看,一個是學習,二是中央有關的方針政策、文件等等,這個我是要一字一句去研究的。要說看書,我是看這些比較多,這是一點。另一點來講,學習人家的經驗,我是國內國外的經驗都要學的,但是我都要兩方麵去看的,哪個方麵是好的,哪個方麵我認為我們這裏暫時還不能做的,這個呢,我認為我們自己的肚裏清楚。作為我來說,主要是從這些方麵來汲取營養,使我吳仁寶能夠一天一天地幹到今天,也能夠一天一天地學習到現在,而且今後還要學。我講過,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根據錄音整理)

緣,說不清、道不明。我與華西、與吳仁寶有緣,信不信?

二〇〇三年,我寫作長篇報告文學《光明行矚目江陰》時曾二下華西,采訪過吳仁寶,收入該書的《走進華西,走近吳仁寶》一章便是其收獲,但那是一次粗線條的勾勒,不過癒。

此後,我依然關注嘩西,凡報刊上與華西有關的文章,能見到的,我都會看,甚至留存下來,自己也弄不清這究竟是為什麼。是有了“華西情結”,還是想再寫?也怪。

機會終於來了,二〇〇五年十二月,當中央確定吳仁寶為重大先進典型之際,我應江蘇文藝出版社之約奔赴華西,眼前的一切,與兩三年前所見又有了很大變化,令我感奮。經過一番緊張的采訪,和幾乎透不過氣來的更為緊張的寫作,便有了這本《華西紀事2006:回望吳仁寶》。

在華西,中央新聞采訪團團長、中宣部新聞局副局長劉漢俊稱吳仁寶為“偉大的農民政治家、思想家和語言學家”。這或許是他的個人看法,但並非無的放矢。凡是跟吳仁寶有過接觸並讀懂他的人,無不對他敏銳的政治嗅覺,觀察事物的獨特視角,對國情民意的深入了解,駕馭、處置複雜事物和風險的能力,以及他的睿智、深刻和幽默……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他就是與眾不同,中國隻有一個吳仁寶。

吳仁寶的“特色思維”,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許多方麵,不是一鱗半爪,而是創新的、有係統的。對此,我在書中有所涉獵,但並不全麵。他的思想體係經受了華西半個世紀實踐的檢驗,已證明是正確的。希望思想界的熱心人士多到華西走走,看看,加以研究和總結,使其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中,起到應有的示範和引領作用。

一直讓我難以忘懷的是,釆訪期間,孫海燕、袁養和、李燕等給了我熱情、切實的支持和幫助,同時,華西還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資料,對相關人士,在此,一並致以謝忱。

這本書的寫作,得到了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誌軍的關照和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譚躍的鼎力支持。江蘇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黃小初、責任編輯朱建華加班加點,與我密切配合,這一切,讓我銘記在心。

倘若這本小書能讓讀者喜歡,那就是我最大的快慰。當然,不當、謬誤之處,也盼望知情人和讀者不吝賜教。

龐瑞垠寫於2006年1月1日-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