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3 / 3)

大家都跟列日涅夫碰杯。巴西斯托夫激動得差點兒沒把酒杯碰碎,他把酒一飲而盡,亞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緊緊握住列日涅夫的手。

“米哈依洛·米哈雷奇,我真沒有想到您的口才這麼好,”比加索夫說,“簡直跟羅亭先生不相上下。連我也被感動了。”

“我根本沒有口才,”列日涅夫不無惱怒地說。“要感動您,我想,不那麼容易。不過,別談羅亭了,讓我們談點別的……那個人……他叫什麼來著?……潘達列夫斯基還住在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家嗎?”他轉身問巴西斯托夫。

“當然,還住在她那兒!她還設法為他找了個肥缺。”

列日涅夫冷笑了一下。

“此人是決不會因貧窮而死的,這一點我可以保證。”

晚餐結束了。客人們陸續離去。隻剩下夫婦倆的時候,亞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笑容滿麵地望著丈夫的臉。

“你今天真漂亮,米沙!”她撫摸著丈夫的額頭說。“你的話多麼通情達理,寬宏大量!不過你該意識到,今天你過於袒護羅亭了,就像從前過於責備他一樣……”

“不打落水狗嘛……當初我是怕你被他搞得暈頭轉向。”

“不會的,”亞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天真地說,“我一直覺得他學問太淵博了,我有點怕他,在他麵前不知道說什麼好。今天比加索夫嘲弄他也夠狠的,你說是嗎?”

“比加索夫?”列日涅夫說。“就是因為比加索夫在場,我才這樣激烈地為羅亭辯護。他竟敢說羅亭是個寄生蟲。依我看,他,比加索夫,扮演的角色,比羅亭惡劣一百倍。他擁有獨立的財產,對什麼都橫加嘲弄,可是對有權有勢的人卻溜須拍馬!你知道嗎,這個憤世嫉俗、攻擊哲學、詆毀婦女的比加索夫,你知道嗎,他做官的時候貪汙受賄,於了許多見不得人的勾當呢!唉!你看就是這麼回事!”

“是嗎?”亞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大聲說。“這種事怎麼也沒有料到!……我說,米沙,”她停了停,繼續說道。“我想問你……”

“問什麼?”

“你看我弟弟跟娜塔裏婭在一起會幸福嗎?”

“怎麼跟你說呢……可能性還是存在的……當然,今後發號施令的是娜塔裏婭,咱們之間沒有必要隱瞞這一點,她比他聰明。不過你弟弟是個好人,真心誠意地愛娜塔裏婭。還需要什麼呢?就說咱們倆吧,彼此相親相愛,不是很幸福嗎?”

亞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微微一笑,緊緊握住了米哈依洛·米哈雷奇的手。

就在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家裏發生上述這些事情的那一天,在俄羅斯一個偏僻的省份,一輛套著三輛耕馬、遮著蘆席、破破爛爛的馬車,冒著酷暑,艱難地緩緩行進在大路上。馭手的位置上坐著一位頭發花白、衣衫襤褸的農民。他叉開雙腳,斜蹬著車轅的橫木,一隻手不住地拽緊韁繩,另一隻手揮舞著鞭子。馬車裏,一隻空箱子上坐著一位高個子男人,他頭戴一頂寬邊帽,身穿一件沾滿塵土的外套。這就是羅亭。他耷拉著腦袋,帽舌壓到眼際,馬車左右搖晃,他的身體也被拋過來甩過去,但他好像一點兒也沒有感覺到,仿佛在打盹似的。終於,他挺直了身子。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到站哪?”他問坐在馭手位置上的農民。

“快了,老爺,”農民回答說,更用力地拉緊韁繩,“過了前麵那個小山坡,就剩下四裏路,不會再多了……你啊!你在想心事……我叫你想心事。”他用尖細的聲音補充了一句,說著用鞭子抽打套在右麵的那匹馬。

“我看你不會趕車,”羅亭說,“我們一大早就出發,磨磨蹭蹭的怎麼也到不了目的地。最好你還是唱支歌吧。”

“有什麼辦法呢,老爺!這幾匹馬,您自己也看到了,走得太累了……又碰上這麼個大熱天,咱不會唱歌;咱不是車夫……喂,小羊羔,你聽見沒有,小羊羔!”農民突然對一位穿棕色外衣和一雙破草鞋的過路人喊道。“閃開,小羊羔。”

“馬車夫!了不起……”過路人在他後麵嘟噥著停住了腳步。“好一副莫斯科派頭!”他又添了一句,語氣裏充滿了責備,接著搖了搖頭,一瘸一拐地繼續趕路了。

“你這是往哪兒走哇!”農民拖長了音調說,一麵拉緊轅馬的韁繩。

“你啊,真調皮!真是個調皮鬼……”

三匹疲憊不堪的馬好不容易把馬車拉進了驛站的院子裏。羅亭下了馬車,付過錢(那農民沒有向他鞠躬道謝,隻是把錢放在手掌上掂了好久——顯然是酒錢給少了),自己動手把箱子搬進驛站的房間裏。

我有位熟人,他一生中走遍了大半個俄國。他認為,假如驛站房間裏的牆上掛著描繪《高加索俘虜》①情節的圖畫或俄國將軍的畫像,那就表明可以很快得到馬匹。但是,假如畫上畫著著名賭棍喬治·戴·日爾馬尼②的生平,那麼旅客根本就別指望能很快離開:他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去盡情欣賞這位賭棍年輕時卷曲而前伸的額發,白色的開襟坎肩和又短又小的褲子,欣賞他晚年在一間尖頂農舍裏舉起椅子砸死親生兒子時嚇得目瞪口呆的麵部表情。羅亭走進去的那個房間正巧掛著反映《三十年,又名賭徒的一生》的幾張圖畫。聽到羅亭的喊聲,走進來一位睡眼惺忪的驛站長(順便說一句,有誰見過驛站長不是睡眼惺忪的呢!)他不等羅亭問他,便懶洋洋地宣布說:沒有馬。

①《高加索俘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長詩。

②法國鬧劇《三十年,又名賭徒的一生》中的主人公。

“您連我上哪兒都不知道,怎麼能說沒有馬呢?我是借了耕馬來的。”

“不管上哪兒,都沒有馬。”驛站長說。“那您上哪兒?”

“到XX斯克。”

“沒有馬。”驛站長說完,便走了出去。

羅亭忿忿然走近窗口,把帽子扔在桌子上。他變化不大,隻是近兩年來顯得蒼老些,頭發中間已經出現了幾縷銀絲,眼睛依然很美,但眼神似乎黯淡了,一條條細小的皺紋,痛苦和煩惱留下的痕跡,已經爬上了嘴角、雙頰和兩鬢。

他身上的衣服又舊又破,連襯衣的影子都看不到。他的錦瑟年華看來已經逝去,他進入了園丁們所說的結子階段。

他開始看牆壁上的題詞——旅客在無聊中常用的消遣方式——,突然門吱呀一聲,驛站長走了進來……“到XX斯克的馬沒有,很久都不會有。”他說。“不過回XX奧夫的馬倒是有的。”

“到XX奧夫?”羅亭說。“得了吧!跟我完全不是一個方向。我是到奔薩去,而XX奧夫好像是去唐波夫的那個方向吧。”

“那有什麼關係?到唐波夫再轉奔薩,要不從XX奧夫直接轉。”

羅亭想了想。

“那好吧。”他最後說道。“您去吩咐套馬吧。對我反正都一樣,先到唐波夫。”

馬一會兒就套好了。羅亭提著自己的小箱子爬上馬車,坐定後又像原來那樣垂下了腦袋。他那耷拉著腦袋的姿態流露出無奈、順從和悲傷……三駕馬車不慌不忙地小跑起來,斷斷續續響起丁丁當當的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