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的青春
年輕的時候,他精力充沛、勤勞肯幹。奮發進取、積極向上使他不僅深受領導欣賞,而且也成為他在以後漫長歲月裏一直保持的重要工作品質。
牛玉儒從小就經受了重重苦難。家裏兄弟姐妹多,母親早逝,父親被劃為“右派”,他6歲時就離開父親與二叔生活在一起。他曾經兩次高燒不退,差點死去,但最後又都奇跡般的活過來。哲裏木盟的苦難歲月深深地銘刻在他的記憶中,然而,苦難的生活,也給了他鋼鐵般無比堅強的意誌。各種困難的磨礪,又讓他在困難麵前從不畏縮。
青年時期的牛玉儒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對工作、對生活、對學習都充滿了熱情。1975年,牛玉儒同誌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蓬勃的朝氣,堅定的理想,使年輕的牛玉儒揚起了青春的風帆。當時的領導、同事總是誇他:“眼快、手快、腳快。”牛玉儒幹活的時候從來就不吝惜體力,全力以赴,謙虛好學。插隊通遼的時候,每年他的工分掙得總是最高。逢年過節也不回家,搶著要幫村民幹農活。翻糞、打坷拉、下籽、鋤地、背“個子”、打“凍場”……牛玉儒樣樣在行,渾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勁,他成了深受村民們歡迎的“紅人”。牛玉儒同誌有著天然的樸實的百姓之心、平民之情,他成長在普通老百姓中間,因此他時時刻刻感到自己與老百姓血肉相連。老百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老百姓的困難就是自己的焦慮,老百姓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快樂。
25歲時牛玉儒就被推選為通遼縣莫力廟人民公社的黨委書記。隨後一雙硬腳板踏遍莫力廟公社的每一寸土地,他曾經20天磨爛一雙解放鞋,為了公社的事情費盡了心血。自己的火炕沒時間燒暖,宿舍的臉盆凍成了冰疙瘩。他把全部的心力都給了公社,都獻給了那片土地上的普通百姓!在他的帶領下,全區人民共同努力,把生產隊的日勞動分值由6分錢提高到1.2元。
牛玉儒也很好學,隻讀到小學六年級的他求知若渴。插隊時,白天再累、再忙,晚上回屋,他都要秉燭夜讀。學理論、學科學、學技能,如饑似渴,雷打不動。遇上報上載有好文,他從不忘裁剪,小心保存,一有空就拿出來看幾眼,樂在其中。牛玉儒沒有完整的學習“鏈條”,雖曾在中央民族學院、內蒙古管理幹部學院進修,在東北財經大學等學校在職讀過研,但他的文字功底、專業知識以及處事能力、思維方式,更多源自一個最好的老師——自學。
後來即便身居高位,牛玉儒同誌也始終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對待任何新鮮事物。他知道,不學習就會落伍,就會趕不上時代快速發展的大潮,就會被新鮮的事物所拋棄。隻有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才能與時代的腳步保持一致,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的進步,才能成為新時代黨和人民需要的好領導、好幹部。
而且,就是憑著這股永遠用不完的朝氣,牛玉儒在以後的工作崗位上一直不知疲倦,不辭辛勞,永遠奮戰在事業的第一線。“革命人永遠年輕”,牛玉儒同誌就是新時代具有蓬勃朝氣的領導幹部,他的精神如噴薄而出的朝陽,在東方冉冉升起,照耀著內蒙古美麗的草原。
質樸本色
牛玉儒保持了自己來自草原深處的平民本色,質樸、爽朗、大方,這是一個高級幹部難能可貴的品質。
農家的飯菜,淡淡的、香香的。從院落裏飄出的清香,多少年後說起來都讓牛玉儒同誌回味無窮。
身居高職,應酬不少,但在吃上,牛玉儒從不講究。2003年11月,一位客商在香港會晤牛玉儒。為表誠意,設宴款待。麵對滿桌各色海鮮,牛玉儒隻看上了一道菜一醃鹹魚。春節回趟通遼老家,牛玉儒還特地讓他的二嫂給他找來高粱米飯吃。幹白菜蘸大醬,牛玉儒嚼得津津有味。
牛玉儒總能從最簡單的,“淡淡的、香香的”的農家菜肴中,品出人世間更大的美味。是啊,他從鄉間來,鄉村的每一口飯菜都是他工作的動力、事業進步的源泉、精神的食糧。“從院落裏飄出的清香”,能讓牛玉儒永遠感受到老百姓給予他的無限溫暖,賦予他的使命,寄予他的厚望。牛玉儒知道,自己是吃農家飯長大的,自己的一切功勞屬於人民,一切榮譽屬於人民,屬於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最辛勤最普通的老百姓。
1987年,已任內蒙古自治區紀檢委秘書長的牛玉儒回鄉探親。盤腿上炕,吃起飯來依然狼吞虎咽;吃冒汗了,幹脆脫掉衣衫,背心上露著兩三個洞。“真寒磣,穿得連我們都不如。”小妹心直口快。“裏麵又沒人看,扔了白瞎。”牛玉儒一臉無所謂。這儉樸跟了他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