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舊布鞋、一件胳膊肘磨破的羊絨衫,看起來微不足道,實際上卻蘊含著牛玉儒永遠沒有改變的艱苦奮鬥的作風。他展示了在新的時代中,優秀共產黨員一成不變的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和良好作風。

招商引資,馬不停蹄,粗茶淡飯,擇簡而居。每次外出洽談、考察項目,牛玉儒總愛坐最早一班的飛機去,趕最晚一趟的班機回,為的是不耽誤第二天上班。牛玉儒同誌出外招商從不住豪華套間。別人勸他,“你也真夠老土!住個套間吧,好歹也是個市委書記,代表呼市形象啊!”

“他這人,土老冒一個,死都變不了!”牛玉儒的搭檔、原莫力廟人民公社幹部康舍義最了解他。牛玉儒同誌“升官”後,老康去呼市辦事,看過他兩次。“一點官架子都沒有,每次見麵,都親熱得不得了,問這問那的。”想起牛玉儒,康舍義就唏噓不已,“他拉著你上家裏吃飯,臨走還不忘捎點土特產,一直送你上火車……他官做大了,和老百姓的情分可一點沒變!”

他去世以後,遺體火化。家人把他生前常用的東西一一燒掉,獨獨把他最愛穿的一雙舊布鞋、一件胳膊肘磨破的羊絨衫留了下來。

“讓孩子別忘了爸爸的本色。”妻子謝莉淚光點點。

無私之心

“心底無私天地寬”,牛玉儒的正氣在年輕的時候就形成了。在以後的歲月裏,“六親不認”、“冷酷無情”的牛玉儒保持了自己的清正廉潔。

對自己苛刻,對家人“無情”,對百姓真心,對集體盡心盡責。無私才能無畏,才能疾惡如仇、愛憎分明、敢作敢為,關鍵時刻,他才能豁出去。

在知識青年下鄉期間,牛玉儒被抽調到大米加工廠。在當時,這可是個肥差。

一次,牛玉儒所在的集體戶米吃完了,他便上別的集體戶去借米。

“挨著米倉,舀一瓢不就結了?”同學吳建華不解。牛玉儒不吭氣。最終,還是借米煮飯。年紀輕,工資低,雖是公社黨委書記,牛玉儒吃飯還得借錢。他借了公社150元,上調內蒙古自治區時仍欠50元。“沒想到他還記得。”幾年後,當公社會計何鳳友收到來自區政府的50元彙款時,感慨萬千。

就是在後來有了“權”,牛玉儒也一直保持著那個守著米倉不占便宜的“傻小子”脾氣。表麵上看來這是一種“傻氣”,但是實際上這是一種多麼寶貴的品質!年輕時就具有的無私之心也成為以後身居高位的牛玉儒清正廉潔的緣由。

無論任自治區副主席,還是做呼市市委書記,牛玉儒家門前總是“訪客”不斷。倘是送禮的,他立刻拉下臉:禮品拿走,有事到辦公室談。但要是知道是上訪戶,即便不是找他的,他也會問:“你有什麼事嗎?”

對家人,牛玉儒約法三章:不準開門,不準收禮,不準說情。一次,別人好意,送條圍巾給謝莉,謝莉覺得沒什麼,便收下了。牛玉儒回來後大為光火,愣是給人退了回去。

妹夫下崗,妹妹無奈,隻得求他。他回答,“管不了,靠自己吧!做點小買賣也行。”

姑姑下崗,幫人打掃衛生,每月240元;姑父下崗,大馬路上蹬二輪;大侄下崗,出外打工;小侄剛從學校畢業,找他幫忙,一樣被拒絕。

這麼多年,牛玉儒沒有利用職權給家裏辦一件事,幫一個忙。

他對下屬要求同樣嚴格。司機陳磊介紹:他的車家屬不讓用;不管什麼人送禮,一律擋掉,絕對不準放上車。

牛玉儒同誌的正氣,還表現在他對工作的嚴格要求上,不怕得罪人,不計較個人得失。

有一段時間,呼市修路工程質量差,挖了鋪、鋪了挖,群眾意見大。私訪中,牛玉儒同誌對此很不滿意。

“這是糟蹋老百姓的血汗錢!與其日後讓他們罵,不如現在我來罵。”一向溫和的牛玉儒同誌,發了脾氣。

在城建的重大項目上,牛玉儒同誌奉行“陽光操作”,包頭市因此也成為了全國最早實行重大建設項目公開招標、投標的城市之一。他自己更是從來不給有關部門打招呼,批條子,而且還把城建財務交給其他領導管理。“有人說他是‘牛魔王’,我很欣賞這個綽號,說明他敢於拍板,敢於決策。”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直言,“為什麼會這樣?無私才能無畏,這是一種忘我的精神。關鍵時候,他能豁得出去。”心中有正氣,沒有邪氣,這樣才能在工作中保持雷厲風行的作風,才能完完全全地不帶任何私心雜念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