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牛玉儒同誌是一位愛百姓如命的人,因此他會因為孫震世老人的困頓生活而熱淚盈眶;牛玉儒同誌是一位愛民如子的人,所以他能夠飽含激情地工作,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熟悉牛玉儒同誌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對工作永遠充滿了激情的人。在他當呼和浩特市市委書記不到500天中,他奔走全國各地招商引資的時間就將近200天,是名副其實的一個“空中飛人”。其他的200多天,他在基層搞調研,車上計程器顯示跑了5萬多公裏。即使是生病住院的最後100天中,在生命倒計時的階段,他仍然忍著巨大的疼痛主持著會議,察看著呼市工業園區的建設。

儲波這樣評價牛玉儒同誌:“他是最有激情的幹部。”那麼,牛玉儒同誌的激情來自哪裏?來自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黨性,來自崇高的曆史使命感和強烈的政治責任感,來自對事業的摯愛和執著,來自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熾熱情懷。正是這燃燒的激情,使工作成為他生命的全部,事業成為他永遠的追求,人民成為他不變的忠誠。

牛玉儒同誌的激情源於對工作的熱愛。牛玉儒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他像一頭奮蹄前行、永不鬆套的牛,總有幹不完的活、使不完的勁。對同誌,他坦蕩、真誠、豪爽,熱情似火;對尚未擺脫貧困的群眾,他充滿愛心、責任和關懷;聽他講話,讓人激情澎湃,充滿信心;跟他幹活,讓人咬牙跟進,不敢懈怠。憑著對事業的激情、對工作的熱情、對人民的感情,牛玉儒帶領幹部群眾踏踏實實地工作,克服了“非典”帶來的重重困難,促進了經濟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激情是人類共有的情感,也是社會前進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是一個不乏激情的民族,這種激情熔鑄在自強不息、頑強拚搏的奮鬥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數仁人誌士以國家大業和民族大義為重,赴湯蹈火,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用充滿激情的奮鬥,譜寫了中國革命和建設、改革和開放的輝煌篇章。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複興,需要昂揚向上、不懈奮鬥的精神,這種精神要靠激情去點燃、去推動。

打江山需要為共產主義獻身的激情,坐江山更需要為人民服務的激情。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宏偉的奮鬥目標,這要求我們共產黨人充滿激情、振奮精神,保持昂揚進取、開拓創新的鬥誌,要求我們自加壓力、奮發有為。相反,如果喪失了革命和建設的激情,甚至沒有了奮鬥的目標和前進的方向,就會對人民群眾的疾苦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就會對工作無所作為、得過且過,就會錯用激情、濫用激情,甚至以權謀私、貪欲膨脹,成為危害社會的敗類。因此,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激情,是黨永葆生機與活力的精神源泉,是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一個缺乏生機的時代書寫不出燦爛的篇章,一個缺乏激情和創造力的民族在競爭中肯定會敗陣。牛玉儒身上所進發的激情,鼓舞人、激勵人、凝聚人,是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