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電視裏播放著的牛玉儒的生活資料,翻閱著報紙上那讓人聲淚俱下的長篇報道,令人深有感觸的是牛玉儒那質樸無華的話語中所流露出的公眾形象觀:“與百姓時時能接近,與百姓關係親密,不高高在上。”

正是心裏有了這樣的公眾形象觀,才有了他令人稱讚的政績觀。為了升官,為了一己私利,有些領導幹部的政績大都向往通過什麼“形象工程”、“麵子工程”來襯托。而他的政績不是來源於權力的分量,更不是來源於某種大吹特侃的政績形象,而是來源於他日日夜夜精細而繁瑣的工作,來源於他一件一件為人民所辦的點滴實事上。它們沒有寫在政府的檔案裏,沒有連篇累牘地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上。卻在他工作的日子裏,寫在了老百姓那燦爛幸福的笑臉上;在他離開的日子裏,寫在了老百姓那溢滿悲痛的淚水裏。而正是這種再普通不過的小事,讓老百姓們永遠在內心裏記住了他。應該說,牛玉儒在“仕途”上很順,他25歲任公社書記,32歲擁有副廳級職銜,48歲擔任省部級高官,但他卻是從當一名小小的通訊員開始,靠著自己一步一個踏實的腳印而走過來的。在“非典”肆虐的日子裏,在麵臨20萬下崗工人的壓力下,他總能選擇老百姓最需要的事情做,這樣的政績,沒有絲毫的折扣!沒有一絲的水分!

正是有了這樣的公眾形象觀,才讓他過了尋常幹部大都過不了的親情關。中國有句俗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法國大作家雨果在諷刺當政者時也說過:“每個權勢者都帶著衛星前進,那是在行進中的整個太陽係。”而所有的這些,在牛玉儒的身上卻沒有絲毫的體現,可以說,他比較好地處理了這方麵的事情。麵對最小的妹妹在丈夫下崗後求到他這個時任包頭市長的哥哥時,他說你們還是回家做點小買賣吧,“這個事我不能管。”像這些牛家的事情,在別人眼裏或許就是一句話就能夠解決的事情,牛玉儒一件也沒給辦過。而老百姓的事情,他卻當作是天大的事,沒有絲毫的怠慢過。他是人民群眾的知心人,群眾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會出現他為民排憂解難的忙碌身影。

實事求是地說,牛玉儒所做的大多數事情,都隻是不折不扣地盡其分內之責,都隻是在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人民公仆的職責。他從自身的良知出發,把黨和人民賦予自己的權利原原本本地“反哺”到為老百姓服務的工作中去,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權力回歸,體現了黨為人民服務的本色。正是這種始終為民著想的信念,使得他真誠坦蕩四方引資,使得震後包頭迅速崛起,昔日的呼和浩特日新月異,他創造的美麗如花般綻放在祖國的西部大地上。

牛玉儒樹立了可親可敬的幹部形象,也樹立了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形象。牛玉儒是平凡的,可是從他的平凡中分明透露出了人格的魅力所在。我們不難看出,他的身上始終有著一種執著的踐行“情為民所係,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忘我精神。這種精神恰是牛玉儒殫精竭慮工作的思想動力,而這種兢兢業業的工作,也讓他贏得了黨和廣大人民的極大信任。這種精神,應該是我們每一個領導幹部,同時也是每一個公務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可是,捫心自問:為什麼老百姓把牛玉儒當作“家裏人”?為什麼牛玉儒的離去讓這麼多老百姓為他深深地悲痛?我想,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所有人尤其是某些所謂“公仆”們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想想的話題了。

當今的社會,我們需要更多像牛玉儒這樣的人民公仆。願我們所有的幹部們都能夠以牛玉儒為榜樣,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踐行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如此,則是人民之幸,社會之幸,國家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