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滸傳》出現最多的關鍵詞之--樸刀
《水滸傳》中除了為梁山泊好漢所向往“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酒肉外,出現最多的,而且與英雄好漢們生活密切相關就要算“樸刀”了。現在有了古代通俗小說數據庫,方便多了,我們稍花點時間做點統計就會發現“樸刀”這種兵器隻在《水滸傳》中大量出現過。再細一點還會發現,它在百回本《水滸傳》(有“天都外臣序”本)中共出現過207次,集中在前七十一回,前七十一回出現195次,後二十九回僅12次;《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共出現222次,前七十一回出現188次,後四十九回出現34次。為什麼會這樣,後麵再講。而且,樸刀在其他通俗小說中出現得很少,隻在明代小說中(有些是宋元話本)少量出現過。如《錯斬崔寧》、《趙太祖千裏送京娘》中各出現過一次。《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喻世明言)出現3次,萬秀娘仇報山亭兒(!警世通言》)18次。“萬秀娘”這個故事在南宋末的!醉翁談錄》就有著錄,名!陶鐵僧》或《十條龍》。就“數據庫”中有的數十種明代通俗小說中搜索,再加上傳世宋元話本,樸刀出現的次數不過三四十次,而且明人對樸刀形製用法巳經不甚了了。
2.什麼是樸刀
先說“樸”的讀音。有的評書演員把它讀作“譜”,不對,應該讀作“潑”,在宋代也寫作“潑”、“撥”、“搏”、“博”、“鈸”等,完全取音,沒有定字。它的外觀如何呢?宋代兵書《武經總要》書中繪圖介紹了當時用的八種刀,包括掉刀、屈刀、手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獨不及樸刀;近代所著的數種兵器史,也不介紹樸刀,可見它早巳湮沒無聞,而且在考古上也無出土證物;可見它隻是流行於民間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陋的兵器(如釘耙之類,打仗雖能用,但絕不會上兵器譜),曆代兵學家並不把它視為真正的武器。隻是由於在《水滸傳》中反複出現才被重視。一些學者強作解人,《辭源》把樸刀解作:窄長有短把的刀。
《漢語大詞典》解作:
一種刀身窄長、刀柄較短的刀。雙手使用,而且它們給出的圖片與腰刀差不太多’其實認真讀一下《水滸傳》’根本不像這些工具書所說的那樣“刀身窄長”和“短把”。
首先,應該弄明白的’它不是“短把”的腰刀(武經總要》中的手刀配上刀鞘就是腰刀),這在《水滸傳》中多次提到。如第二回和第二十二回:
且說少華山上朱武、陳達、楊春三個頭領,分付小嘍羅看守寨柵,隻帶三五個做伴,將了樸刀,各跨口腰刀,不騎鞍馬,步行下山,徑來到史家莊上。
宋江、宋清卻分付大小莊客:“小心看家,早晚殷勤伏侍太公,休教飲食有缺。”弟兄兩個各跨了一口腰刀,都拿了一條樸刀,徑出離了宋家村。
這兩回都清清楚楚寫明了,腰刀可以“跨”(同挎),也就是挎在腰帶上,而樸刀則要“拿”或“將”(帶著)。怎麼拿呢?第十四回有“劉唐拈著樸刀趕來”的句子。“拈”是用手指拿,可見樸刀的“把”是很細的,用手指就可搞定,而腰刀則要“可把攥”(用手掌和手指拿)。
第二,樸刀是刀杆細長,刀頭較小,類似於長槍、花槍,因之又稱之為“樸刀槍”。第四十七回,寫到梁山討伐祝家莊。
石秀挑著柴,便望酒店門前歇了。隻見店內把樸刀槍又插在門前。每人身上穿一領黃背心,寫個大“祝”字。
第五十八回的“三山聚義打青州”描寫梁山隊伍下山“繡彩旗如雲似霧,樸刀槍,爍雪鋪霜”。不僅《水滸傳》中這樣寫。南宋景定間所修的!建康誌的“武衛誌”中記載“軍器庫”中所儲備兵器中就有“小樸刀槍一千三百八十八條”、“珠紅油大樸刀槍一百條,’。樸刀與長槍形狀相近,把柄細長,所以就能和長槍一樣放在長槍架子上,以便使用。《水滸傳》中有多處寫到這一點,如第十四回,劉唐追雷橫討錢:
劉唐便出房門,去槍架上拿了一條樸刀,便出莊門,大踏步投南趕來。
劉唐在“槍架”上拿樸刀,晁蓋也到“槍架”去找,奇怪“槍架上樸刀又沒尋處”(被劉唐拿走)。也是因為樸刀細長這個特征,《水滸傳》中寫到放置樸刀時,常常用個“倚”字。比如武鬆夜闖鴛鴦樓,先“把樸刀倚在門邊,卻掣出腰刀在手裏”。這裏用詞很細,因為樸刀長,不便於黑燈瞎火中殺人,所以把它倚立在門邊,拔出腰刀,悄悄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