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水滸傳》中江湖人回歸主流社會之道,招安(2)(1 / 3)

宋江統率三十六將,往朝東嶽,賽取金爐心願。朝廷無其奈何,隻得出榜招諭宋江等。有那元帥姓張名叔夜的,是世代將門之子,前來招誘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敕,分注諸路巡檢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後遣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

宋江等人的結局還算不錯,這不僅符合民間絕大多數受眾的期待,也反映了江湖藝人的夢想。

中國人在審美習慣上是喜歡大團圓結局的,特別是宋以後的通俗文學,大團圓傾向更為明顯。這與通俗文藝麵向市場是密切相關的。日常生活中多有缺欠的平民百姓,為了求得心靈上的安慰,更是喜歡大團圓的故事。“買主”既有這個要求,“賣主”就要使買主滿足。古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古今小說》卷末所附的!綠天館主人敘》中說:“大抵唐人選言,人於文心;宋人通俗,諧於裏耳。”如果我們把這點不隻理解為語言,其內容的“通俗”(例如大團圓的情節)也是為了滿足廣大聽眾的要求。不同類型的人,有不同的大團圓。青年人的大團圓是才子佳人,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文人的大團圓是金榜題名,洞房花燭;官員們的大團圓是出將人相,連升三級;平民百姓的大團圓是生活富足,子孫滿堂……什麼是敢於武裝反抗的遊民的大團圓呢?我想應該是發跡變泰,具體說就是成為帝王將相,最高的當然是做皇帝,最低的也是招安做官。不僅江湖藝人這樣想,觀眾聽眾也是這樣企盼。宋江沒有做皇帝是曆史事實,誰也改變不了,於是,便采用了招安做官。這樣的故事不僅寄托了創作者的理想,也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心理需求。所以說“招安”這個被現代人所詬病的“投降主義”,恰恰反映了廣大平民百姓的善良願望,它更是遊民重要的爬升之路。

(2)招安是忠義的載體

招安本來隻是統治者招撫犯上作亂的一項政策,但到了南宋當“忠義”成為朝廷最關注並大力提倡的意識形態,此時招安就成了忠義重要的載體。當金人鐵騎任意馳突,北宋王朝轟然倒塌,天下大亂,千百萬人四處逃竄。靠什麼能把人們凝聚在一起重建權威和秩序?統治者選擇了忠義,金人與宋人的衝突不僅帶有民族矛盾的色彩,也是野蠻與文明之爭。忠義成為南宋軍民苦撐危局的重要動力。招安是江湖人為國獻身必經的途徑,從而獲得了重大的意義。要“忠義”就得報國,那麼歌頌為朝廷獻身的人士是朝野的共識。這成為江湖藝人在演出宋江集團故事時公開肯定和歌頌他們的基礎。

為了使招安更易於理解,說話藝人把宋江集團與太行山聯係起來。今人也許對此感到詫異?太行山在山西,水泊梁山在山東,把兩者混淆,簡直就是“關公戰秦瓊”。其實在南宋兩者就是混淆的。大宋宣和遺事提到英雄好漢上梁山泊,必加上“太行山”三字,仿佛梁山泊是太行山的一部分,或徑直說“太行山”,如“不免邀約楊誌等十二人,共有二十個,結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泊去落草為寇”,或“這李進義同孫立商議,兄弟十一人往黃河岸上,等待楊誌過來,將防送軍人殺了,同往太行山落草為寇去也”。不僅!大宋宣和遺事如此,宋末周密!癸辛雜識所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讚也是多次提到“太行”。

如玉麒麟盧俊義讚中有“風塵大(同‘太’)行,皮毛終壞”;燕青,“大(太)行春色,有一丈青”;張橫,“大(太)行好漢,三十有六”;戴宗,“汝行何之,敢離太行”穆橫,“出沒太行,茫無畔岸”等。這些似乎是地理的錯位,但還有些研究者提出,宋江集團故事除了水泊梁山係統之外,還有一個太行山係統的,隻是這個故事沒有流傳下來罷了。我認為宋江故事的原始創作者之所以強調“太行”,隻是順應了當時的民族情緒,與當時倡導忠義有關。因為南宋初年王彥所率領的太行山上的“八字軍”是被視為北方“忠義人”代表的,那裏活躍著許多不領薪俸官餉的民間抗金武裝。宋江集團的故事是當作“忠義”的故事來講述的,講述“忠義”怎麼能不提太行山呢?

太行山的“遺跡”就是《水滸傳》中也沒有完全抹掉。如第十六回形容黃泥岡的地形險惡:“休道西川蜀道險,須知此是太行山。”當然黃泥岡是小說作者虛構的地名,但從小說情節來看,當屬鄆城縣管轄。鄆城地處今天山東省,怎麼也搬到太行?另外!水滸傳》中還數次提到宛子城(碗子城),碗子城也在太行山。

從曆史真實來看,作為流寇的宋江集團沒有跡象到過太行山。宋江集團活動的範圍雖然很大,但是以山東西部、西南部為多,也去過魯西北、河北東路的東南部,總之是在梁山的周圍地區活動,到汴京以西的可能性不大。也許南方的說話人弄不清北方梁山泊真正的方位,也許是故意混淆,他們把梁山泊、太行山這兩個相隔數百裏地區混淆了。我認為不管是哪種原因,這個混淆都與當時太行山是臨安軍民關注的北方熱點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