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我們能夠持之以恒地學習,就能把知識掌握得很牢固,這豈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誌氣相投的好朋友從遠方來了,久別重逢,難道不值得讓人高興嗎?別人一時不了解自己,也不會對人產生怨恨,這樣胸懷坦蕩的人難道不是君子嗎?”
名家注解
程頤、程顥注:習,重習也。時複思繹,浹洽於中,則說也。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樂由說而後得,非樂不足以語君子。
朱熹注: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複其初也。及人而樂者順而易,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學之正、習之熟、說之深而不已焉耳。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
孔子的弟子有若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領導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領導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有修養的人要在為人的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就是仁的根本。”
名家注解
程頤、程顥注:“孝弟,順德也,故不好犯上,豈複有逆理亂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則其道充大。孝弟行於家,而後仁愛及於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以仁為孝弟之本。”或問:“孝弟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謂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子有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蓋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隻有個仁、義、禮、智四者而已,曷嚐有孝弟來?然仁主於愛,愛莫大於愛親,故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朱熹注:“君子凡事專用力於根本,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樣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名家注解程頤、程顥注:“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
朱熹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悅人,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聖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孔子的學生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竭盡全力了嗎?與朋友交往信守諾言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溫習了嗎?
名家注解曾子朱熹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則又以忠、信為傳習之本也。”
張居正注:“曾子之學,隨事精察而力行之,故其用功之密如此。然古之帝王,若堯之兢兢,舜之業業,成湯之日新又新,檢身不及,亦此心也,此學也。”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要嚴肅謹慎地對待各項工作,信守承諾;節省開支,愛惜民力;征用勞役時應順應節令不違農時。”
名家注解
程頤、程顥注:“此言至淺,然當時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國矣。聖人言雖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極,堯、舜之治亦不過此。若常人之言近,則淺近而已矣。”
朱熹注:“五者反複相因,各有次第,宜細推之。”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學生,在家孝順父母,在外敬愛兄長;做事嚴謹恭敬誠信,博愛眾生,親近有德行的人。這樣做了之後如果還有餘力,再去學習文獻提高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