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健康是金,長壽是福——《論語》中的養生之道(1 / 3)

“健康是金,長壽是福”,儒家養生智慧滲透於生活的點點滴滴,關係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麵麵。也許永生是笑談,但用儒家養生實現健康長壽,對每個人來說卻是觸手可及的。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善於養生的人,其養生智慧,彌久不衰。

1.長壽之人必定有大的德行

子曰:“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

孔子提出,“仁者不憂”“仁者壽”“大德必壽”。他認為,有德之人,注重德性的修養和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一身正氣,邪氣難侵,有益於健康長壽。小人則相反,由於其心術不正,損人利己,纖巧勢利,耗心傷神,必然有損身心健康,與長壽無緣。故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孔子提出的著名的“君子三戒”,既是對人的品德修養而言,又是對人的養生保健而言的。“君子三戒”具體內容是:“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覺:年輕時,血氣尚未穩定,耍警覺貪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旺盛,要警覺爭強好鬥;老年時,血氣漸衰,應警覺貪得無厭。

孔子提的“三戒”,極為準確地抓住了不同年齡段人性中的弱點,指出其既損品德、又傷身體的危害性,提醒人們警覺力戒,以善其身。

孔子認為,人之患,在於欲望太多,所以提出“無欲則剛”的觀點。無欲的人,能剛正無畏,辦事公正,心地坦然,寬鬆泰和,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和健康,享受真正的人生。

孔子又說“仁者壽”,意思是說善良厚道的人會長壽。民間還有這樣的說法:好人長壽,惡人命短。

美國科學家通過調查研究的結果,與上述的說法不謀而合。美國密執安州大學對2700多人進行長達14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善惡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

他們研究的課題是“社會關係如何影響人的死亡率”。研究發現,一個樂於助人和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懷惡意、損人利己,且和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1.5倍;那些性格孤僻,不願參加社會活動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要高。

科學家解釋說,一個人樂於助人,可以激發人們對他的友愛和感激之情,他從中獲得的內心溫暖,能緩解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慮。經常行善還有益於人體免疫係統。

在哈佛大學的一次試驗中,受試者看了一部記錄美國婦女終生在加爾各答救助窮人和殘疾者的片子。受試者被故事情節感動了,隨後進行的受試者的唾液分析表明,他們免疫蛋白的數量比看紀錄片前增加了,而這種抗體能防止呼吸道感染。

與此相反,一個心髒病常發作又對他人懷有敵意的人,心髒冠狀動脈堵塞的程度就大;視別人意見為敵人的人,往往一觸即發,暴跳如雷,易使血壓升高,甚至釀成高血壓。至於貪汙受賄和盜竊之類的人,因做賊心虛,易失眠、煩躁,精神壓力很大,這種人的壽命比大多數人短。

有一個名叫範朝雲的老奶奶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家人請了一個幫工。這個幫工很誠實,肯幹活,把整個家裏收拾得井井有條,深得老板全家的喜歡。老板很喜歡,想多給他一些錢。可是給錢得有個理由,於是老板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梅雨季節過後,穀倉裏的糧食要搬出曬曬,老板就在穀倉裏放了一錠銀子,希望這位幫工在曬糧食的時候去“撿”。

糧食曬完了,一切都平平安安。老板原以為幫工會更加努力,或者至少跟原先一樣。可是他發現,這位幫工逐漸地不做事了,經常丟三落四。原來,這位幫工“撿”到銀子以後,整天都在進行著激烈的思想鬥爭:撿到的這錠銀子到底要交給老板呢還是屬於自己,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按照習慣“撿到猶如買到,當官都取不了”。可是,他認為,老板對他很好,這錠銀子還是應該還給老板。就是這樣的思想鬥爭,幫工被弄得魂不守舍,因此丟三落四的。

老板經過分析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對幫工說:“我們穀倉裏放了一錠銀子,你在翻倉的時候看見沒有?”

幫工一聽,如釋重負,馬上就把銀子交給了老板,而他又恢複了原來的樣子。

那些幹了壞事的人之所以短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心中有鬼被折磨死的。因此,“為人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鬼不驚”,要想健康,就要多行善事。

2.在音樂中放鬆自己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論語·述而》

孔子非常喜愛音樂,而且精通音律,據史書記載:“孔子無一日不歌。”

《論語》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意思是說,孔子聽別人唱歌,如果唱得好聽,就一定請別人再唱一遍,自己跟著合唱。

孔子還擅長撫琴,他在彈琴時,“神情莊重,四體通泰,目光遠大,壯誌淩雲”。孔子在詠歌擊磐時,能將自己的精神與磐聲融會在一起,達到“物我兩忘,物我同一”的境界,可見孔子的音樂修養是很高的。

孔子喜歡那些鼓舞人們健康向上的音樂。他稱讚《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意思是說《韶》樂既有美的形式(曲調),又有美的內容(《韶》樂是反映大舜帝治理天下之功德),對《韶》樂推崇備至。

孔子極不喜歡“鄭聲”(鄭國的民歌,內容多反映男女情愛,過於直露),他認為“鄭聲淫”,容易刺激人的欲望,煽動欲火,於社會風氣不利。

孔子竭力主張音樂應當“歌者直己而陳德”,既要有優美的曲調,又要有健康的道德內容和鼓舞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靡靡之音隻能銷蝕人們的意誌,腐蝕人們的靈魂,使人墮入惡俗。

由於孔子一生伴隨著音樂,而音樂又具有淨化心靈,使人達到良好精神狀態的作用,這無疑對增進孔子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高山流水、鳥語花香都是天籟之音,可以讓人心曠神怡,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親切。海浪聲、滴水聲、下雨聲、蟬鳴聲、鳥啼聲,都是大自然的優美音樂,非常悅耳動聽,能夠鎮靜人的情緒,鬆弛人的身心。而人類自己創作的優美音樂,都是從大自然的天籟之音中獲得靈感的,因此具有同樣的功能。特別是都市中生活的人,尤其應多聽一些優美舒緩的傳統音樂,因為這才是充滿靈性的作品。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情舒暢,排除雜念,精誠專一,心平氣靜,起到調整呼吸,安定心態的作用,從而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曆史記載,漢朝盲音樂師竇公活了180歲,漢文帝劉恒派人把他找來,詢問其長壽秘訣。他說:“我13歲雙目失明,父母便教我彈琴,指導我練習導引。”

三國養生學家嵇康認為竇公所以能夠長壽,除堅持導引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職業——音樂師。嵇康在《養生論》中說:“竇公無所服禦而致百八十,豈非鼓其內琴和其心哉,此亦養神之一征也。”

吹拉彈唱,不僅可以使人精神愉快,還是一種很好的運動。吹唱,可以擴大人的肺活量,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拉彈,可以活動手指,延緩腦細胞的衰老。這是因為指揮手的大腦皮層的相應部位麵積很大,通過活動手指,可以使大腦皮層的大部分麵積血流暢通,從而改善腦的營養狀況。而腦健則體健,身體自然會健康。

古代埃及有一個說法:“音樂為人類靈魂妙藥。”

所羅門王得了憂鬱症,不是請名醫開藥,而是請人給他彈豎琴。對於音樂的作用,中醫認為,“宮、商、角、徵、羽”五音可內通五髒六腑,助脾胃運動、增進食欲,從而起到防病治病、抗老防衰的作用。當代科學證明,這些說法都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