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健康是金,長壽是福——《論語》中的養生之道(2 / 3)

首先,音樂是一種有規律的聲波振動,能協調人體各器官的節奏,激發體內的能量。如節奏明快的樂曲,可增長肌肉力量;節奏徐緩的音樂,可使人呼吸平穩,脈搏有力;而優雅動聽的音樂則可調節植物神經功能,有助於大腦休息,使疲勞得以恢複。

其次,音樂可調暢人的情緒。音樂的旋律、節奏、音調對人體有良好的影響,對大腦和腦幹的網狀結構有直接作用,可調節人的精神活動和植物神經功能,產生鎮靜、安定、鎮痛、興奮、調節情緒及降壓的功能,並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第三,音樂對多種疾病有治療作用。音樂醫學正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如音樂代替麻醉藥物進行拔牙,效果良好;小提琴協奏曲,使高血壓病人血壓明顯下降;憂鬱病人每天聽優美的輕音樂,症狀可以明顯減輕。許多人的經驗表明,節奏舒緩的音樂可治療煩躁不安,是治療神經衰弱的一劑良藥;而節奏較快的音樂使人精神振奮,對精神壓抑和過度悲傷皆有療效。

美國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不同的溫室裏播放不同音樂,如歐洲經典音樂、印度音樂和搖滾樂等。實驗結果表明,效果最好的一組是歐洲經典音樂,植物長得很茂盛,並且朝著音樂來源的方向生長。其中巴赫的音樂名曲效果最為顯著,植物以60度角傾向音樂方向。離音樂源最近的植物繞著擴音器生長。印度音樂的雙果也不錯。爵士音樂也相差無幾。而效果最差的搖滾樂,植物生長不好,遠離音樂源方向。經過兩個星期,有些植物竟然枯萎了。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呢?

這是因為植物能從音樂中吸收聲音共振的力量,所以長得比較好,因為音樂能使物質更加協調,更有規律,甚至似乎能給物質帶來生命的感覺。

那麼,是不是可以做類似的推理,認為音樂對人也能發生良性的影響呢?

研究證明,音樂可以止痛、解毒、消除緊張情緒、治療神經衰弱和失眠等。專家指出,悅耳動聽的音樂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影響大腦皮層,使內分泌係統增加分泌一些有益於健康的激素和酶,因此,當一個人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呼吸就會加深,神經就會鬆弛,疲勞便會得以消除。

欣賞音樂可以增進健康,輔治疾病,使人延年益壽。經常欣賞優美動聽的音樂,不僅有益於陶冶情操,舒心爽誌,而且還有化幹戈為玉帛、與人和睦相處的奇妙作用。

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噎而啈,魚餒而內敗,不食。色惡,不食。息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論語·鄉黨》

雖然孔子是儒家,老子是道家,似乎“道不同不相謀”,但是在飲食之道上,他們都講究“和”,講究道道,因此理念相溝通,其實不管是哪個學派,在正確的規律指引下,會走到一起的,這也就是殊途同歸。《論語》中記載孔子對飲食要求可挑剔啦,比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你看飲食的米穀要精而又精,肉要切得細而又細。烹調不當,他不吃。不到該吃飯的時候,他不吃。沒有肉醬調味,他不吃。肉割得不方正,他不吃。街上買來的熟肉,他不吃。街上買來的酒,他也不吃。

今天的人要說了,怎麼被譽為聖賢之師的孔子是這樣一個疙疙瘩瘩的人啊!其實不是這樣的,你看他的飲食之道真不簡單。從他那些這不吃那也不吃中,就能發現一個秘密,就是講衛生,保護身體,注意健康,珍惜生命!另外,他又是一個充滿審美情趣的人,在飲食上也是審美的,所以他要求美味,“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又是有深層理念的人,他要“克己複禮”,飲食也有合於禮的要求,所以“割不正不食”,你把肉切割得歪歪扭扭的,又不美感,又不合禮數,孔子就不吃。但是孔子又是個大智慧的人,他很愛喝酒,也沒有戒酒,據說能飲“百觚”,用今天的話來說,可以飲大杯子百十來杯,喝得夠多的了,而且孔子不規定一天喝多少,一頓喝多少,但是他從來不讓自己喝醉,這就是“唯酒無量,不及亂”。這就是孔子的智慧!不過,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為孔子是海量,而是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燒酒,酒的度數很低的,否則孔子他老人家早也是爛醉如泥了。孔子又不是一個素食主義者,很愛吃肉,但是從來不讓吃肉超過飯食的量,這就是“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好厲害的孔子,飲食多注意啊!因此他也能高壽,活了73歲,而當時的平均壽命大約隻有三、四十歲。

這是孔子飲食的一方麵,另一方麵如孔子自己說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你看,孔子多灑脫!他能享受美食,也能審美粗劣的飲食,當他吃粗飯、喝冷水時,他也很快樂!有人說,他真這樣嗎?是的,真這樣!孔子一生坎坷,他曾經帶著學生周遊列國,來到陳國、蔡國的地方。陳國、蔡國的官員們害怕孔子到了楚國後被重用,對他們兩國不利,就派兵把孔子他們包圍住了。孔子那兒糧食吃光了,大約隻能挖點野菜吃了,跟隨他的人都餓得起不來了,可是孔子不動聲色,依然講誦詩書,撫琴歌唱,你看,這就是孔子吃菜根度日時的樂觀心態。當然孔子也不傻,一麵派了子貢到楚國請來救兵,最終解了圍。

從上麵的兩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孔子還真是一個擅長於養生的智慧老人。一方麵他能享受美食美酒,但並不貪欲,“不及亂”,“不勝食氣”,不沉湎在酒肉的追逐中,不動聲色,不搞亂了自己的心誌。一方麵他又能從像粗食冷水、野菜根那些飲食中體味到別人體味不到的味道,而且是那麼快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真是飲食中的高級智慧!

那麼什麼叫飲食啊?大家一定說,這還成問題,飲食不就是飲食嘛!那麼這麼多的漢字中為什麼要選出“飲”、“食”兩個字結合起來啊?這就難回答了!其實“飲食”這兩個字可有意思了,把古代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信息儲存在裏邊了。

飲食,飲食,古代一頓飯要由兩個元素構成:一個是“食”,是飯食;一個就是“飲”,是飲料。食物,最差的、最窮困的是隻有飯,富有的是不僅有飯,而且有魚肉葷菜、各式素菜等等。飲料,也必須得有,最差的、最窮困的隻有水,富有的那就有酒、果汁等等飲料。

這就懂了為什麼孔子特別稱讚自己最好學的學生顏回了。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孔子被顏回感動了,你看,多好的學生,這麼刻苦用功啊!住在破巷子裏,他的每頓飯吃得多艱苦啊,吃的隻有一竹籃飯,一瓢水,太艱苦了。可是顏回天天很樂觀,頓頓吃得美滋滋的,換了別人怎麼受得了啊!顏回吃的一頓飯就是最低水準的:食是白飯,沒有菜,飲是一瓢水,沒有酒等飲料。太苦了!這裏我們知道,古人一頓飯,是這樣構成的。如果我們向現代人幽默一下,那麼早上人們匆匆忙忙上班,啃著麵包,或者是燒餅,這就不算是一頓正規的早飯了,如果再加上一瓶礦泉水,或是牛奶就是一頓正規的早飯了,因為符合了有“食”有“飲”兩個元素了。再說那廣東人多懂得飲食之道,他吃飯時,“吃飯先喝湯,身體便苗條”。你看,他的智慧是先“飲”再“食”。

這飲食裏麵還真有很深的學問,孔子談養生之道飲食之道,就很厲害,而且是大智慧,對中國的飲食之道影響很大。他的智慧從哪來的?從曆史,從他的現實生活,從他那一顆極富哲學智慧的心靈中來的。

孔子看到了他的時代和此前曆史上的飲食是怎樣的呢?先說現代人啊,往往瞧不起古代人。你看,現代人飲食多豐富!天南海北,生猛海鮮,從中國的幾大菜係吃到西餐,從筵席吃到快餐、小吃,什麼肯德基、麥當勞、漢堡包、意大利的餡餅、韓國的燒烤等等,享受到種種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