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現代及將來(3 / 3)

相對論所發生的影響也是如此。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比牛頓的地心吸力更好,也算是特殊天才的創造,然而他所發生的影響完全不同。牛頓發明地心吸力的時候,當時英國和法國人都覺得他們已揭破宇宙的秘密了。當時上流婦女都熱心研究牛頓的科學原理,而一般哲學家也樂於加以注釋說明,使她們易於了解。但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使大家覺得他們的知識反而因此減少了。物理學的進步,在某方麵固然可以引導我們的經驗,然而對於自然界隻能給與我們一種抽象的形式的知識。現代所謂地球循著軌道環繞太陽,並非如我們實際所想像的那樣真確,這都不過是數學裏的名詞而已。牛頓的理論,使大家覺得很得意,而愛因斯坦就不然,雖則他的理論也很偉大。有些“自然律”,是人人皆熟習的;而有些自然律,不過好像統計上的號碼而已。這句話或許不對,不過無論如何,從前那種自以為有把握的思想,現在是沒有了。

最後,我們要討論科學對於社會發生什麼影響,而這些影響又引起了人類對於將來有什麼希望或恐怖。

科學文明有一個很不幸的影響,就是抹煞個人價值及獨立精神。現代的大企業,都是集合群眾為基礎。工業時代社會幹涉個人的自由,比較商業及農業時代都利害些。機械雖使人群克服了自然,然而個人因群眾而埋沒了。在美國,合群的本能比英國較為發達,而對個人在政治上社會上的自由,也不大尊重,恐怕這也是各種原因之一。不過我想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美國的種族過於複雜,大家不得不聯合起來。科學文明雖然抹煞了個人自由,然而戰勝自然是一種很大的幸福,即使犧牲大一點,也很值得。我想將來人類慣於這種製度而加以糾正的時候,幹涉個人的自由就要少多了。

群眾的萬能和個人的單弱,是科學文明的結果,這種結果,對於宗教道德美感的價值,都發生許多影響。羅馬帝國時的屬民,都以為個人的靈魂有永遠的價值,以安慰自己,因為當時的平民在政治上並無地位,於是不得不在來生補償這種缺憾。在現代機械發達時代,因民治與科學的發達,一般人民就可從其他方麵尋找補償的機會。如現代的國家主義,個人可以與群眾聯合起來,共同合作。不過這種補償,個人對於全體必須有所貢獻,否則大家輕視。如世界最盛行的抒情詩,大都是皇宮和貴族的出品。黑暗時代之後,腓特烈第二又極力提倡。當時皇帝的戀愛故事,大家都很注意,而皇上自己,也極尊重其事。皇上既是如此,於是朝臣皆仿效。這樣戀愛就成為一種風氣。不過在現今機械時代,把這種情緒過分地張揚是不可能的。

宗教與道德的變遷很慢,因為對於這方麵情緒的抵抗力很大;不過如若科學的勢力延長至數百年之久,宗教與道德也勢必受其影響。現代道德的趨勢,是減少恐懼,而增加希望;注意公共利益,而犧牲個人的權利。以往的傳統道德,大都是注重個人靈魂與上帝的關係。在希臘羅馬的共和時代,政治的義務是道德的一部分,但是早期的基督徒對於政治並無責任,因為基督教是由一般無政治勢力的平民而產生的,因此,現代還有許多人以為奸淫比貪官汙吏受賄的罪惡更大。此外,現代政府對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幹預得很利害,如強迫子女受教育,禁止殘酷地責打等。恐怕這種趨勢的勢力,將來日見蓬勃。如果父親無養育子女的能力,恐怕國家就要代替父親的職務,而擔負女子的經費責任。若果如此,家庭就不得不因而破裂,社會心理也大受影響。這樣養育出來的子女,並非個性發達的青年,而是很靈敏而服從的軍隊,他們隻忠心於國家,而不必忠心於其他任何團體。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科學的社會是否鞏固呢?在這種社會裏是否含有腐化的成分,而終究崩潰呢?希臘創立了一種很好的生活,但是不能經久;其中有一部分傳入羅馬帝國,其後又傳入天主教會,但原有的成分就極其稀薄了。現代生活的科學色彩極濃厚,但是否也如前日的希臘,漸次消失呢?這確是值得我們考慮的。

第一,是現代科學相矛盾。科學方法的基礎是事實,凡無事實為憑證的,皆不承認。但是實際上,科學也有許多武斷的處所,如神學一樣,這是懷德海在“科學與現代世界”內曾經指出的。各種科學都建築在歸納法上,而歸納法又建築在桑達亞郡所謂“信仰”上。歸納法證據與有神論的證據一樣多,但是沒有一個能使人絕對信仰的。如果科學家故意對於理論的健全置之不問,科學或許仍舊進步如常,但是他們恐怕會喪失那種無畏的探討精神,而造成一班正宗派的辯護者。如若他們專注重知識之工具論,而將理論方麵,另作為一種學理的研究,那麼,發現新理論的熱誠就會消失了。我並不是說工具論是假的,不過我覺得這種論調不能鼓舞學者下力作思想的工夫。埃及的祭司發現了日月蝕是按期出現的,不過他們這種發現是因迷信而督促他們記錄下來的。迷信或許是發現所必須的,不過科學家完全科學化的時候,恐怕科學的進步也要停止了。若果如此,他們就會仍歸於迷信,而回到黑暗時代。不過我以上所說的種種,都是一種理想的推測罷了。

第二、科學文明還有一個更壞的結果,影響於人口的——並非影響於人口之“量”的方麵,而是“質”的方麵。大概現代的聰明人,平均看來,傳種很少,而所傳的種,總不足以保持其固有的數目。如果沒有新的原動力鼓勵他們傳播,恐怕後代的聰明人日見稀少,而不足以維持固有的高尚文化。將來這種新的原動力,都必須比較無論什麼政治能力要大些。英美為民治的崇拜所阻礙,俄國的馬克思主義,根本就反對生物學。凡天主教勢力範圍之內的國家,都以人數的增多視為緊要。法國的經濟製度,是根據拿破侖的憲法;要想施行什麼優生的計劃是絕對不可能的。德國要算最好的,然而機會也很少。同時,在最近200年內,後代的人日益愚笨。這確實是一種可憂的現象。

我們曉得羅馬奧古斯丁時代的人比後一代的要聰明些,而羅馬衰微,實因知識衰微的緣故。這種衰微,將重現於現代麼?如果生物學有現代自然及機械科學一樣發達,或許不至實現。若果如此,優生學就可從積極或消極方麵改良每代人類的智力,而不像現代這樣日漸衰落。不幸生物學所研究的對象,與人生的關係過於密切,而情緒道德宗教等阻止其進行。如果優生學實行起來,必有許多地方與人類的天性相衝突,而使其難受的。我們現在對於機械文明,就有許多討厭的地方,如果實行優生政策,就必更加討厭,於是大家都覺得這種優生政策還是不值得一試。

有一點是很明顯的:現代西方的科學文明不能站著不動。我們必須有更進步的科學,否則我們無能力容納科學,而必致崩潰。若果崩潰,則世界將漸次複歸於蒙昧無知的狀況。在這種狀況之下,舊的機械或許還能存留一時,如六七世紀時羅馬的水道,但時日久遠之後,那些數十層的洋房,都會漸次傾頹,好像猶嘎旦印第安人的荒墟一樣。

在本文之內,我並沒有忽視機械文明的缺點,不過我覺得機械文明的優點比缺點要多。我可以舉出兩點為例:貧困的減少及公共衛生的改良。隻這兩點,就增加了人類無窮的幸福,而這兩方麵將來的進步,還未可限量。

補救現代文明畸形的發展,不在拆毀科學,而在乎充實其內容。心理學,生理學,遺傳學等,將來都可以有許多貢獻。不過它們貢獻的時候,應當特別注意一點:我們隻須利用機械,不可崇拜機械。心理學不可專門去研究怎樣減少工人的疲勞,以增加工業的出品。研究刺激品的時候,不可專想到這刺激品在星期一早上會減少工人的工作效能。優生學家也不必專門研究人類將來是否適宜於在工廠工作。機器是為人而造的,人不是為機器而生的。工作的目的,是在乎多給與人類閑空的時候以娛樂。如若沒有做到這一步,工作就失去意義了。將來我們研究人類到了研究自然界一樣精密的時候,也希望不要忘掉了我們最緊要的目標,還是人類的快樂。同時,我們也希望那些初次迷戀於機械文明的國家,快快把他們的蜜月度過去。因此,我盼望西方各國能夠及早建設一種適合於人性的、鞏固的、真實的科學文明。同時我也相信現代已有這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