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對於這種恐怖也有方法對付麼?我想是有的。現代的科學,還在努力於物質環境的改良。從前的環境是看為固定的,隻能任其自然或加以沉思,而現代的環境,就任人類指揮了。但是我們對於人類的天性,還是看為固定的東西。我們可以改變環境,但我們不能改變各人的性情使彼此融合。這原因不外乎研究人性的科學還不如自然科學的發達。不過這種情形,已逐漸改變。100年之內,恐怕我們約束孩童的性情,正如我們約束自然界一樣。這樣,我們就可免除人類彼此間的恐怖,正如我們已免除了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恐怖一樣。不過人類得了這種約束能力之後怎樣去應用它,是很難預知的。這種能力對於我們遺傳的價值一定有劇烈的影響,但是我們相信這是一種好的影響。我們也不必過於憂慮,好像漢姆列德所說的:“世事本無所謂好壞,不過是我們的心理作用而已。”
凡是某社會各分子的思想是好的,就是好社會。合乎科學方法的教育家,將來一定可以做到這一步。
工業政策的哲學,推翻了中古及近代把知識看為固定的觀念,而根據機械創立知識工具論。知識工具論,不主張為真理而求知識。一切知識都是動作,約束環境而使之實用,能實用而後可稱為知識。這種知識論的定義大概是如此:“我們認識某物,而能隨意改變它,才可稱為知識”。這種知識論,無天堂的幻想,也無至善的追求。
知識及價值觀念,已深注於現代美國人的心目中,因此他們很難了解留戀舊文化的歐洲人。歐洲各國,除俄國之外,彼此沒有什麼大的差異,而綜合與美國相比,則都有不同。這種差異,值得考查一下,因為如若我們根據舊文化的歐洲來推測機械文明來,是易於錯誤的。
我們讀“神劇”的最末一篇,可以看出這一點。依據這篇所講的,人類最大的幸福是沉思與仁愛。這篇所表彰的沉思與仁愛,已達到最高點,但都是“靜”的,因為一切即已完美,不須再來奮鬥。密爾頓對於天空的看法也是如此:
在那裏,輝煌的琴奏著,
天使們高聲吹著號筒;
還有成千的天軍,
鼓彈著不朽的金弦琴。
不過密爾頓沒有提到這些彈琴和號筒可以日漸改良而且可以用機器來吹奏的。若果如此,天使們就可以避免許多麻煩,可以用他們的時間在“金城”裏建築更高大的宮殿。
現代歐洲的藝術家或學者,不能把人生看做天堂,而對於死後的來生,也很懷疑。無論他是藝術家,科學家,講愛情的,或冒險的,隻要他易於動情,一定有時可以感覺達到極點的狂喜。尋求知識也好像追求美感一樣。當某人發現了一種新理論的時候,也必正如初戀時一樣的喜不自勝。
不過這類人好像古代遺留下來的野鬼,並非與時代相吻合。大凡出類拔萃的人,不是進步者便是時代落伍者。如但丁的功績,不過是把以往的思想集其大成,而他對於將來的改進除傳播意大利文字之外,完全未曾提及。假如古代學者複生於今世,他們對於現代文化取什麼態度,猜想起來一定是很有味的。我想阿基米得看了現代文化一定表示無限的歡樂。他會趕忙參觀各工廠,天文台,製造廠;他會拿著全書一頁一頁地翻著細讀;他會驚歎無線電與飛機的神奇。他看了現代的武器,一定是稱讚不已;不過他不懂得何以不拿這些軍器去消滅野蠻的民族。在幾年之內,他就會精通我們的科學與數學,但是他看了我們的政治,卻是不可解之謎。
亞裏士多德呢,恐怕他會把一半時間花在牛津大學的演講廳裏,一半時間花在動物園裏。在動物園裏,他就會盤問看守者那些動物有些什麼習慣,而且他會提議怎樣醫治象的不眠症。在牛津大學演廳裏,他所講演的玄學,一定會引起許多人的欽羨,不過他希奇何以這些人對於動物不發生興味。他會與探險家和政治家交遊,對於人類學極有興趣。他討厭現代的機械文明,憎惡民治主義。他不願意去用地道,除非他和他的朋友有一輛專車。
柏拉圖來了會與英格做朋友。他對於現代文化的態度,完全和英格一樣。
培根來了會請他做“大英百科全書”的總編輯,但不久就會辭退他,因他借著百科全書來宣傳自己的思想。他會驚歎博物館、卡片目錄、機器。他讚美工業,而以相對論及分量論過於玄妙,於實際無益。他與當代名人交遊。如果他發了財,就覺得這世界確實是很好的。
牛頓看了他所研究的理論現今這樣通行,一定要後悔。他情願關起門在三一大學裏研究,憎惡摩托車、自行車,他想數學題目的時候,就有這些東西打擾他。他不喜歡機械。他覺得現代的美國不如安尼皇後時適宜於哲學家。他看了現代用紙幣,也必覺得很驚奇,因為他原是鑄錢局的局長。
我對於古代名人這種猜想,恐怕把他們的大名都弄小了。不過有許多大人物的裁判力,都為許多小事物所影響。我覺得這一點很緊要。因此,我們批評現代文化的時候,應當特別小心。凡欲以極客觀的態度考查現代文化與19世紀以前的文化的區別,我以為應當留意以下幾點。
第一,現代交通便利的突增。從最初用馬為工具直到發明火車之前,運輸的速度,大概都是差不多的。羅馬帝國時的郵運和迭更斯時馬車的速度差不多。火車可說是一個大改革,而不久就增到最高的速度。飛機又是一個新的大改革。航行呢,雖說從前在地理上增加了一些知識,但是直到汽船發明之後,才增速度。
第二,傳遞消息的速度增加。這種進步可分為三期:電報,電話,無電線。無線電的速度,和光一樣快,從理想上看來,是不能再超過的了。關於這方麵,我們差不多可說是進步到完美的地步了。
第三,機械的發明,代替手工業,以此促進人類物質的享受不少。
第四,公共衛生的改良,特別是20世紀開端以來。
第五,戰術的進步,這是一小點,我也不必再加以發揮。
科學影響於學術上的進步,比較物質的進步稍為遲緩,不過也是19世紀才開始的。大概而論,科學一方麵可說增加了人類的能力,一方麵減少了人類的誇大狂。中古時代,大家都以地球為宇宙的中心,人類為萬物之靈。哥白尼發現了地球為無數小行星之後,上麵這種論調,就受了一個很大的打擊。第二個打擊是進化論,但是有許多保守者還反對這種進化論。第三個打擊現在才開始不久,就是行為派和生物化學家對於心理的分析。有一個生物化學家說:神秘主義是因為血液含堿質過多而發生的。這種說法不知是真是假,不過我想對於神秘的感覺不久總有一種奇怪的解說出來的。物理,生物,心理,都漸次由迷信的學說而變為科學。這種變遷,對於人類的自誇,都予以打擊。不過科學的勝利,增加了人類的能力,而人類也情願忍受上述的種種打擊。有許多人雖說在理論上反對科學,而實際上還是拜倒在科學勢力之下。
科學的理論,發達到現在,也改變了性質。牛頓的“科學原理”,以前大都視為金科玉律,但是現代的科學家並不以為自己研究的結果是不可更改的。大凡現代的科學理論,不必是最後的真理,而發明這新理論的科學家,也不自以是最後的真理。現代對於真理的觀念,並非永遠的,固定的,確切的,真實的。因此,現代最新最好的科學理論,於實際上極有用處,而於理論上並不能使人十分滿意。物理學越是進步,自然界越是解釋不清楚。希臘時所謂原子,是一個很小的圓球,和普通物質一樣,不過形體極小罷了。但是現代物理學家所謂原子,乃是一個小小的中心點射出許多光芒,而這中心點究竟是什麼,卻是茫然。即所謂“從某中心點射出許多光芒”,我們過細想來,也沒有什麼確實的意義。科學的趨勢,是日漸成為管理自然的技藝,而不是解釋自然的理論。想了解自然的迷夢,已漸次為科學所打破。從前並非如此,這是近25年來物理學進步所促成的結果。這種趨勢,更堅定了知識工具論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