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龍虎相爭(2)(2 / 3)

關鍵的關鍵,是築地堡、挖壕溝、挖地道。那護城壕,要加深加寬,深要5公尺,寬要5公尺,繞城一周,得挖出多少土呀!那核心陣地,也要挖一道又深又寬的外壕,繞洛陽中學一周,得挖出多少土呀!城外的各個獨立據點,也要挖外壕。那些密密麻麻的“梅花堡”“三角堡”“伏地堡”,都深入地下,都要挖洞。此外,還要挖無數條交通壕、地道,縱橫交錯,把四麵八方的據點、地堡連接起來。全部加起來,多大的工程量呀!

邱行湘像催命鬼一樣,逼著士兵挖工事。起早貪黑,加班加點,星期天不休息,過年不放假。他每天帶領參謀衛士,到施工現場巡視,看見偷懶怠工的,輕則斥訓,重則打罵。當然,打人是用不著師長親自動手的,隻要他看著不順,使個眼色,手下人自然有人上去打耳光、踢屁股。青年軍的士兵,原本都是學生,很少搞體力勞動,個個細皮嫩肉,有些人還年紀很小,一副娃娃像。他們哪裏受過這種累?一天到晚挖土不止,沒幾天手上就起了血泡,長了硬繭,個個叫苦不迭,罵爹罵娘。有些受不了開小差的,抓回來就打個半死。滿懷怨恨的士兵們,給邱行湘起了個外號——邱老虎。

有一次,邱行湘親耳聽到背後有人叫他“邱老虎”,他並不生氣。心想,慈不掌兵,你別怪我心硬,要想守住洛陽,我不能不鐵石心腸!

修工事僅靠士兵是遠遠不夠的。邱行湘又發出命令,抓了數千個鄉下農民,用槍逼著他們挖土打洞,苦幹了三四個月。那些農民既不得工錢,又要自帶口糧,還要挨打受罵,苦不堪言。又饑又累又病,死了不少。

守城不能無糧。邱行湘派出部隊,實行武裝下鄉征糧。當時物價飛漲,國民黨政府的法幣,嚴重貶值,幾乎是廢紙。說是征購,實際上是搶糧,士兵端著槍,走到哪搶到哪,把洛陽附近各縣,搶得十室九空。總共搶了百萬多斤粗細糧食,把城裏的大小倉庫,裝得滿滿的。那些征糧的士兵,趁機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群眾怨聲載道。1948年2月過春節的時候,黑石關一帶的農民,連紅薯都沒得吃,隻能咽草根樹皮。

提起洛陽的“邱老虎”,群眾都恨得牙齒格格響,盼望解放軍早日來打虎!

邱行湘從早到晚不是督促修工事、布置搶糧;就是視察陣地。豪華的公館不住,晚上睡在辦公室,以便隨時處理情況。賴鍾聲為了表示以師長為榜樣,也在辦公室放張床,跟邱行湘睡一個屋。這麼朝夕相處,兩人交情日深。

邱行湘不貪杯,不賭博,不戀女色,在國軍黨的將領中,倒也難得。他有一個雅興,愛好書法。那一日視察龍門陣地時,特意買了本《龍門二十品》,供自己欣賞和臨摹。這《龍門二十品》乃是著名的碑帖、書法藝術的珍品。它是把著名的書法家寫在龍門石窟上的題記、碑刻,拓印下來,集成字帖。邱行湘在飯後茶餘,照著字帖練字,一字不漏,一筆不苟,練了兩個多月,果然長足進步,練就了一手好魏碑體字!真有點鬼聰明!

邱行湘指揮修了三個多月的工事,把個洛陽挖得到處是大洞小洞,橫溝豎溝,幹瘡萬孔,滿身窟窿,這才算基本修成。邱行湘修好工事後,對守城就有了一點把握。為了提高全師官兵的守城信心,鼓舞士氣,也為了給他自己壯膽,他心血來潮,潑墨揮毫,寫了“固若金湯”四個大字,令人掛在東門城牆的正中央。進城出城的人,抬頭便見,甚是顯眼,引起轟動。

邱行湘給曆史古城又添一“景”!

他練的書法,派上了用場!

說起來,是曆史的巧合,十年後,他的書法,再一次派上了用場,而且是更大的用場!

那是邱行湘當了八年俘虜後的1956年,關在北京功德林監獄中的國民黨的戰犯們,為了感謝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不殺之恩,感謝對他們思想上的教育,生活上的關心,組織他們到全國各地參觀,他們一致同意,向毛主席寫一封感謝信。草稿擬就了,誰來書寫呢?當然應該由書法最好的人來抄寫。邱行湘的字比誰都寫得好,當年掛在洛陽城門上的“固若金湯”四個字,受到過書法行家的讚揚。於是,大家就公推邱行湘來書寫“感恩信”。

1957年和1959年,戰犯們又給毛澤東主席寫了第二封和第三封“感恩信”。理所當然,還是由邱行湘工工整整書寫。

從寫“固若金湯”到寫“感恩信”,是多大的變化啊!

回過頭來,再說邱行湘的第三把火。

第三把火,是強化訓練,嚴厲管製。

邱行湘是黃埔五期的學生,研習過孫吳兵法,自然懂得“用兵之法,教戒為先”的道理。他記得一本兵書上講過,軍隊不經過反複訓練,百不當一;反複訓練後再使用,一可當百。

邱行湘在大修工事的同時,分出一些時間,加緊訓練士兵。不外乎練射擊、練刺殺、練戰術、練夜戰。不管天寒地凍,強令摸爬滾打。士兵稍有違抗,軍官便拳腳相加。被打得屁滾尿流的,天天可見。

邱氏練兵之法,有特別之處。

他讓各個連隊展開練兵比賽,三天兩頭搞評比,練得不好的連隊,去練得好的連隊參觀學習;練得好的連隊,向練得不好的連隊介紹經驗。這一招是向解放軍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