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鍾聲是山東煙台人,長得高大俊秀。1942年的大學畢業生,學的是土木工程。1945年響應蔣介石的號召,以工程師的身份參加青年軍。參軍之後,被選送蔣介石當校長、蔣經國當教育長的國民黨中央幹部學校培訓,成績優異,表現突出,受到賞識。他與同學王升、李煥一起,成為蔣經國的得意門生。1946年,他被委任為國防部預備幹部局萬縣青年職業訓練班的代主任。1947年底,調任二0六師的少將新聞處長。賴鍾聲隻有短短兩年多軍齡,隻因投靠了太子,就一步登天升了少將,叫他好不得意!
邱行湘與賴鍾聲都是蔣氏父子的愛將,都心甘情願為蔣介石死守洛陽,都有建功升官的強烈欲望。因此,兩人一見如故,配合默契。一個在“武”上使勁,一個在“文”上努力,軍事政治,雙管齊下,把個二0六師折騰了個夠。
第二把火,是修築防禦工事,搶糧藏糧。
說起來,蔣介石對洛陽的地形也有些研究。1932年1月28日,日本軍隊進攻上海,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而蔣介石與國民黨政府則倉皇遷都洛陽,在洛陽住過一段時間。淞滬抗戰終因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及對日妥協的政策所斷送,5月5日上海停戰協定簽字後,國民黨政府遷回南京,而把洛陽作為“行都”。蔣介石既然把洛陽作為“陪都”和“行都”,自然要考慮洛陽的防禦問題。他住在洛陽的那些日子裏,免不了要走走看看,熟悉地形,研究布陣之法。
蔣介石曾指示邱行湘,洛陽的邙山、龍門、西宮(也稱西工)、飛機場,都非常重要,要重點守備。’
邱行湘花了幾天時間,帶著隨從人員和旅團主要指揮官,實地察看洛陽四周地形,又經過反複的思考和研究,最後還是沒有按照蔣介石的意見製定防禦作戰方案。
為什麼?
第一條,兵力不夠。
邱行湘剛接手的時候,二O六師隻有3個團的兵力,後來陸續招了3000新兵,才擴充為6個團。第五團還有官無兵,是個空架子。要防守偌大的洛陽城,這點兵力是緊巴巴的。邙山是城北的高地,有險可守,占據此山,可控製半個城池。龍門位於城南13公裏,扼守伊河兩岸,是解放軍進攻洛陽必經之路。占據龍門,可屏障南部城池。可是,若把相當兵力放在邙山、龍門,守城的兵力就不夠。所以,為了不分散兵力,邱行湘決心不守龍門、邙山,隻在龍門擺了少量地方保安部隊。
第二條,兵員素質差。
青年軍都是學生兵,吃不得苦,受不得累。以“禦林軍”自居,將悍兵驕,紀律鬆弛,訓練差,軍事素質低下。這個二O六師,去年5月被解放軍殲滅2個營,9月又被殲1個團,被殲的營、團剛剛補齊,新兵多。用這樣的兵去固守龍門、邙山,打野外陣地戰,肯定靠不住。青年軍的優勢是政治性強,比較頑固,不易繳槍。邱行湘明白,這般素質的兵,隻適於集中一起,依靠堅固工事作戰。
邱行湘別出心裁,決定建立一個全城堡壘化、火力覆蓋全城的“小而堅”的防禦體係!
他要建立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城市外圍的據點,以城東的九龍台、潞澤會館,城南的大王廟,城西的發電廠、周公廟,城北的車站為支撐,修築一串串的既能獨立作戰又能互相支援的堡壘群,及壕溝、鐵絲網等副防禦設施。這道防線的主要作用是護衛城牆,防止解放軍突破城門。第二道防線是守備城垣,在城牆腳下,甕城裏外,城門上下,修築無數明碉暗堡,阻止解放軍破門而入,保護核心陣地,同時支援城外據點的防禦。第三道防線是核心陣地,建在城西北角的洛陽中學。在那裏建立更密集更堅固的堡壘群,地下挖一個槍炮打不進的大掩蔽部作指揮所,以便萬一城破,最後固守。總之一句話,就是到處修堡壘、挖地道,實現洛陽堡壘化。
至於火力,邱行湘也想得很美妙,讓三道防線的火力互相支援,織成一張龐大的火網,把洛陽城嚴嚴實實包裹起來,讓飛鳥也難以飛過!
邱行湘的這套規模龐大的防禦體係,確實算得上是—種時新東西!國民黨軍隊很少搞過大的防禦工程,共產黨的軍隊也從來沒有碰到過。隻有邱行湘才想得出來,他在東北四平街修過堡壘,他在天津設計過防禦體係,他研究過山西運城國民黨軍隊的守城經驗,他把這些經驗結合起來,用在洛陽。邱行湘細心察看過洛陽的土質,堅而有韌勁,最適合挖壕溝、修堡壘。
邱行湘記得,30年代中期,國民黨軍隊“圍剿”中央蘇區的紅軍,連打四次大敗仗。後來,陳誠的參謀長柳善,提出“堡壘政策”,步步為營,為蔣介石采納,才在第五次“圍剿”中擊敗紅軍,逼得紅軍進行萬裏長征。13年後的今天,邱行湘想要依靠洛陽的無數堡壘,堅守十天半月,配合來援的外圍兵團,聚殲進攻的解放軍,創造新的奇跡!如果成功,推廣於東北、西北、華北、中原各個戰場,國民黨軍隊依靠這個新戰法,從此扭轉頹勢,轉敗為勝,那就是邱某人對國民黨的蓋世功勞了!
建立“小而堅”的防禦體係,關鍵是構築工事。在此之前,前師長肖勁請美國顧問團作指導,在洛陽修了不少工事。邱行湘在原有工事的基礎上,根據洛陽城內外各處的不同地形地貌,設計了不同的工事構造圖紙。他的新聞處長賴鍾聲也出了不少力,賴鍾聲原是名牌大學土木工程係的高材生,設計繪圖,原是他的拿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