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二十九年十月,神宗冊立恭妃王氏所出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
皇貴妃鄭氏所出皇三子朱常洵受封福王,封地為洛陽富庶之地,卻因神宗的偏愛而違製留居宮內十餘年,不赴封國就藩,群臣屢諫而無果。後,慈聖皇太後李氏染病垂危,召問鄭妃:“福王何未赴封國?”鄭妃道:“明歲為太後七十壽誕,福王一片孝心,暫居宮中以待為您祝壽。”李太後隻冷冷反問:“我小兒潞王就藩衛輝,試問此親兒可回宮祝壽否?”鄭妃無言以對,終隻得應允督促愛子速往封國就藩。
萬曆四十二年二月,慈聖皇太後李氏病逝,諡孝定皇後,入葬天壽山明穆宗之昭陵。
萬曆四十二年三月,福王朱常洵終赴封國洛陽就藩。神宗攜鄭貴妃於宮門前同愛子話別,依依相對,殷殷囑咐,禁不住淚如泉湧。
萬曆四十八年四月初六,神宗原配皇後王氏病逝,諡孝端皇後。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神宗病逝。垂危之際,遺命曰:“念鄭貴妃待我好,冊立為皇後,死後葬入定陵壽宮與朕作伴……”但神宗既已殯天,如何行冊立皇後之禮?眾臣以為此詔“有悖典禮”,冊後一事遂不了了之。
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皇太子朱常洛登基,是為明光宗。
萬曆四十八年十月初三,神宗及孝端皇後王氏同時入葬天壽山之定陵。
此後十年,鄭妃幽居宮內,與所愛之人生死永隔,與親生之子天各一方,背負著紅顏禍水的罵名,飽嚐母子分離之苦和世態炎涼,終於在淒苦寂寞中死去,諡恭恪貴妃,孤獨地,葬於銀泉山下。
而宮婢出身的恭妃王氏,雖誕育皇長子,卻始終不得神宗寵愛,幽閉於冷宮二十餘年,雙目失明,重疾纏身,病逝於萬曆三十九年,臨終前太子砸開重鎖、破門而入,母子方得以最後相見。眾臣力諫之下,神宗方追封王氏為皇貴妃,諡溫肅皇貴妃,落葬天壽山東井左側平岡地。
及至神宗、光宗相繼病亡,光宗長子朱由校即位,即明熹宗天啟帝。熹宗追尊其親祖母王氏為孝靖皇太後,遷葬天壽山定陵玄宮。王氏為帝之生母,與神宗縱生不同床,終究死而同穴。
神宗亡故二十四年後,明朝滅亡。
史家皆言,明亡不在崇禎,而在萬曆。
太子為國之本,萬曆一朝,神宗為冊立太子之事與群臣爭執不下,“國本之爭”前後達十五年之久,無數大臣因此獲罪,遭貶謫、受廷杖之刑。自萬曆十七年始,至萬曆四十八年神宗駕崩,三十二年內,神宗不視朝、不祭天、不拜祖,對臣工所呈奏章皆懶於過目。
鄭氏冊封皇貴妃時,戶科給事中薑應麟上疏進諫,降處極邊;而後吏部員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孫如法亦上疏指責,一並獲罪。
禮部尚書洪乃春上疏言神宗貪戀女色而不朝,受廷杖六十,削職為民。
王如堅、朱維京上疏指責皇帝於太子一事許而不立、言而無信,被謫戍邊,一同上疏者革職為民。
耄耋老臣郭文章呈上眾臣所作力諫皇帝勤政戒色的疏文,亦遭廷杖,從此臥床不起。
給事中王德完上疏諫立太子事,廷杖一百後除名。
……
但,真情沒有錯。
男子若居帝位,為至尊,古來皆是薄情者多,真心者少。皇權之下,真正的愛情是怎樣地難得。
皇帝並不是什麼真龍天子,皇帝也是凡人,也希冀著嘴普通的凡夫俗子的愛。而這一切一切的渴求,隻有鄭妃能夠懂得,這一切一切的溫暖,隻有鄭妃能夠給予。她摒棄了禮法尊卑,隻把他當做是今生的愛人。
而他,生來便被強加上了黃金的枷鎖,他傾盡一生與之掙紮搏鬥,卻終究還是掙脫不了命運的束縛。於是,他沉淪;於是,對於此生唯一的摯愛,他隻有辜負。
或許萬曆真的是昏君吧,或許鄭貴妃真的是紅顏禍水。
但,愛不應有錯,鄭妃因愛而生的貪心索取也不應有錯;恨不應有錯,萬曆因恨而生的消極抗爭也不應有錯。
可這愛恨,落在了帝王家,便是,傾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