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貴耐心地講了櫃台上的原則性和靈活性,並指出問題的症結是對顧客有沒有感情。感情深,見顧客如見親人,說話自然親切,對方的一言半語也就不那麼計較了。小李當時還有點接受不了。師傅讓她冷靜地想想。改天,她找到張秉貴說:“顧客說話離了格是因為著急,我應該體諒她。”從此,她再沒有發生過同顧客對立的情緒。
李萊碰到個難題:顧客買了一盒糖說回家才發現糖盒蓋上有一道劃痕,拿回來要求換一盒。按規定,食品售出是一律不得退換的。這可怎麼辦?她找吳建華商量,也沒有想出好辦法,隻得向顧客解釋。顧客說,買盒糖的目的是為了留個漂亮的盒子,盒蓋有毛病,十分不稱心。兩名售貨員仍然表示無能為力。這時,張秉貴捧來同樣的兩盒糖對顧客說:“請您挑挑,看這兩盒怎麼樣?”李萊和吳建華對看了一眼,兩人都睜大眼睛吃驚地盯著師傅:怎麼也不能給他換,這可是個原則問題。隻見顧客非常仔細地挑好一盒說:“就換這一盒吧,麻煩你們了”。張秉貴反而向顧客道歉: “當時沒有協助您挑選好,讓您又跑了一趟,真對不起。” “能換得這個稱心糖盒,這一趟總算沒有白跑。”小李和小吳聽了都覺得很不是滋味,正想提醒師傅一句,卻見師傅並沒有把顧客挑好的那盒糖遞出去,而是滿麵笑容地解釋說:“我們相信您,這糖您沒有動過。可是剛才我們那兩位青年同誌對您說明了,食品是不能退換的。這一點我想您能夠諒解。”說著,他把新糖盒裏的糖果取出來,又把顧客帶回來的糖果裝進去,“這樣掉換一下,您看行不行?”小吳一拉小李的衣袖,悄聲說:“嘿,這樣解決,我怎麼就沒有想到呢?看來還是沒有設身處地為顧客著想啊?”小李也說:“師傅給我講過櫃台上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看來沒聽懂。”隻見那位顧客撫摸著稱心的糖盒向張秉貴道了謝,又帶點歉意地對兩位青年說:“請原諒,錯怪你們了。”
顧客滿意地走了,張秉貴也忙別的去了,吳建華和李萊還愣在那裏:師傅的經驗且夠學些時的呢?
張秉貴不但工作上帶徒弟,更從政治上關心徒弟們的進步。一九七四年十月,在食品部黨支部大會上,吳建華和李萊同時被接受入黨。張秉貴就是她們的入黨介紹人。
剛剛進店不久的青年白月來,聽說張秉貴的兩名徒弟同時人了黨,又聽得大家稱讚嚴師出高徒,十分羨慕,但他沒有想到自己也被調到糖果組當了張秉貴的徒弟。
白月來家住石景山區,中學畢業後到農村插隊一年多,為人熱情直爽,工作不怕苦、不惜力,但不願意站櫃台。他說: “我不會點頭哈腰,也不會輕聲細語,幹不了這個。”起初他被分配到糕點組售貨,常常同顧客發生口角,經同誌們勸開,他還覺得窩火憋氣。有一次,他和顧客大吵,組長勸走顧客,他不服,強調自己有理,指責組長袒護顧客,竟然三個月不理組長。但他對張秉貴很佩服,也很敬重,於是商品部決定把他由糕點組調到糖果組交給張秉貴帶。
到了新組,又有了名師,白月來珍重領導的信任和培養,下決心幹出個好樣子來。張秉貴留神觀察,看出徒弟是強壓著火氣,硬裝出笑臉,很不自然,便找他談心,用《滿意不滿意》電影故事啟發他,同時向他傳授糖果的商品知識,指導他練習算賬,加快售貨速度。小白不怕吃苦,學得也很快,髒活重活搶在前麵,售貨動作幹淨利索,組裏同誌們都喜歡他、稱讚他。張秉貴也很高興,但他更關心的是小白的思想修養和服務態度。
張秉貴向徒弟傳授文明語言。他問小白:“請顧客交錢的時候你是怎麼說的?”“給錢哪?”張秉貴笑了,誰買糖不給錢哪?他又問小白:“請排隊的顧客往前走,你是怎麼說的?”“過來,過來呀?”“碰到沒排隊的顧客呢?”“後邊排隊去?”張秉貴笑不出來了,接著又問:“你去買東西,售貨員這樣說話你滿意嗎?”“那有什麼不滿意的?大實話嘛?許多商店還不都是這麼說的?我也這麼說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