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是為民分憂嗎?(2 / 2)

“現在豬狗吃人們的糧食而不知道檢點,道路上有餓死的人而不知道開倉賑濟,人死了,卻說:‘這不關我的事,是年歲不好。’這跟把人殺了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您不要怪罪於年歲不好,那麼天下的老百姓便會都來到您這裏。”

【說明】梁惠王認為自己是為民分憂的,可是孟子卻不這樣認為,他舉了個戰爭中逃跑的例子,五十步笑百步,同樣是逃跑,有什麼資格譏笑別人呢?也就是說,所有的統治者都不願意自己的民眾死得光光的,當有天災人禍發生時,統治者們總要顧及一下民眾,以期得到民眾的擁護。但是這種顧及,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的安居樂業問題。所以不是最佳的行為方式。所以孟子提出了“不違農時,……養生喪死無憾”的等等王道政策。

這些為民著想的政策,其實從周初以來就有的,如《國語·魯語上》:“鳥獸孕,水蟲成,獸虞於是乎禁罝羅,矠魚鱉以為夏犒,助生阜也。鳥獸成,水蟲孕,水虞於是禁罝罜蔍,設阱鄂,以實廟庖,畜功用也。”《國語·周語》說:“周製有之曰:‘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國有郊牧,疆有寓望,藪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禦災也。’其餘無非穀土,民無懸耜,野無奧草,不奪民時,不蔑民功,有優無匱,有逸無罷。國有班事,縣有序民。今陳國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間,功成而不收,民罷於逸樂,是棄先王之法製也。”以及《論語》中孔子有許多愛民思想,這些很好的為民政策為什麼沒有得到發揚和傳承呢?這就要從周初的大封建說起,本來分封而建立諸侯邦國是件好事,是周初統治者將自己信得過的人派出去鎮守各方,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世襲製的弊病和陋規,後來各諸侯邦國的繼承者們都將所轄之地認為是自己的私有,而既得利益不容侵犯,個人利益更不容侵犯,於是私有製就愈演愈烈,從爭奪人類賴以飽腹的食物開始,到爭奪財產,再到爭奪可以生產財產的土地,人類的私欲失去了限度,變得荒淫而可怕。人類更失去了應該凝聚的特性,成了一盤散沙,各自為陣,頑固地堅持著所謂的民族習慣、民族風俗(所謂的優秀種族),個人利益,並且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問題上,采取了純粹的地方保護主義,隻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根本不考慮、不在乎別人的生存環境、生存條件,不考慮、不在乎別人的生存與發展,不考慮、不在乎大自然運行的獨特規律,隻想自己來統治這個大地上的人類,統治大自然,作威作富,隻手遮天。因此就有了混亂不堪的春秋戰國時代。孟子在此時重提王道和愛民思想,重提行為方式問題,是有著很重要的曆史意義的。